![]() |
|
|||
9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此行無疑承擔巨大的歷史責任,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相信訪問會成功地穩定中美關係,將中美兩國的發展帶入更健康的軌道,併爲世界穩定與復甦產生積極影響。
中歐關係的啓示:“臨界點”不必過憂
2003年,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達到了“歷史上最好時期”。那幾年堪稱是中歐之間的一段“蜜月期”。但是隨後,中歐關係迅速下滑,中歐在人權、貿易、軍售等領域的矛盾不斷涌現,雙方的民意也有所惡化,氛圍一度令人擔憂。筆者當時與許多人一樣,認爲中歐關係可能進入了難以跨越的門檻,臨界點似乎即將到來。然而,隨着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西方乃至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蔓延,以及中國經濟的一枝獨秀,歐洲國家不得不借助與中國的合作來緩解自身的病痛。中國並未“解決”中歐的摩擦,而是隨着發展勢頭的消長,無意之中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雖然“練好內功”、“打鐵還需自身硬”之類的說法已是老生常談,可是中歐關係這段經歷卻再一次證明了這種樸素智慧顛撲不破的力量。國際關係競爭中,高超的外交手段、巧妙的合縱聯橫等固然重要,對於中國這樣體量的大國來講,自身的穩定和發展顯然是第一位的。中歐如此,中美亦然。
中美關係:中國應有定力
過去一年來,中美關係中也發生了許多令人擔憂的變化。美國各界掀起了一場重新認識中國的辯論:一些老牌“中國通”一改多年來的合作姿態,變得有些陌生;年輕一代的智庫精英中,也有一些人想以唱衰或批評中國揚名立萬;作爲中美關係“壓艙石”的企業界,不像過去那樣強調和氣生財;就連參加總統角逐的政客,也有人拿開涮中國來點綴其競選秀。即使是具有責任感的嚴肅學者,也不得不直面中國美國是否已到“臨界點”這一問題。這種現象在過去十多年中都屬少見,可是以中歐關係作鏡鑑,卻又似曾相識。
這種氛圍,自然會感染到中國學界和政策界。中國也興起了重新思考中美關係的熱潮。美國在南海問題、網絡安全問題以及9.3閱兵上的姿態和表現,更加劇了中國人對雙邊關係的前景的猶疑。筆者認爲,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殷鑑不遠”,我們應該從中歐關係的戲劇性演進中悟出一些道理:即很多時候,矛盾不一定要解決,而是可以超越和化解。對於中美這樣的大國,只要不發生直接的衝突,雙邊關係的性質最終取決於長期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某東南亞國家官員曾以“大象打架”來比喻中美。問題是,如果大象能夠不打架,那比的就是誰走得穩,誰走得遠。這種穩定的局面不僅對於任何一隻大象都是趨利避害的選擇,對於旁觀的其他動物來講,也是可期待的最佳景象。作爲經歷了數千年風霜的文明,中國應該有這樣的定力和信心。
關鍵時刻:習主席訪美必有“驚喜”
在當前的關係現狀和輿論氛圍下,習近平主席的美國之行對中美和世界都有重大意義。這次國事訪問將把中國的善良意願、合作姿態、核心關切和堅定立場直接展示給美國。相信美國的政治家也有能力、有意願接受這些信號。
中國官方已經釋放出會有“驚喜”,據筆者推測,有可能出現不同層面的驚喜:在禮儀和接待層面,美方可能會通過一些特別的、乃至“暖心”的安排來烘托氛圍,展現合作意願。在具體議題層面,可能會有一些突破。當前中美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南海問題已經比較穩定,且該問題是通過盟國而間接牽涉美國,美國在該問題上受內部政治因素的影響較小。鑑於美國的政治制度,沒有國內利益關切的都不會是大問題。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也不會發生大的摩擦。美國的TPP和TTIP等自由貿易機制和中國的亞投行等地區性措施,目前還缺少開放打通的空間。那麼,目前最突出也最有望實現突破的是網絡安全、投資協定和氣候變化。其中網絡安全涉及美國國內民意和企業利益,美國肯定會希望在這方面能達成一定的共識。投資協定對於中美兩國企業界都有重大的利益關切,且一旦達成共識,會有利於兩國的經濟穩定和增長,屬互利之舉,故雙方都有較強的合作意願。在戰略層面,可能雙方元首會在不衝突、互利共贏和相互尊重方面達成原則性的共同立場。當然美國有可能不會直接使用中國的話語表述,也許會提出其自己的概念和話語,但辭不害意,大的方向應該是可以預期的。畢竟合則兩利,這是利益所向、民心所向、國家安全所向、世界和平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