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現在我們家五口人一年收入1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在縣城買了新房,也買了汽車。在以前,這樣的生活都不敢想。”24歲的維吾爾族姑娘米日古麗·沙吾提,一邊描述家鄉的變化,一邊用手機向記者介紹自己的網店。
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驅車向南行駛約50公里,就到了米日古麗·沙吾提的家鄉——新疆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這個村子共有居民350戶,1300人,其中維吾爾族佔八成。
“達西”在維吾爾語裏意爲“鹽鹼地”,這個村子最早就是得名於這裏嚴重的鹽鹼土壤。
“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見播種不見糧”,達西村民這樣描述家鄉昔日的貧瘠景象,並稱當年生活主要有“三靠”: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
米日古麗回憶小時候的家鄉面貌時說,原來村子裏連個像樣的磚瓦房都找不到,村民住的全是土房子。
20多年後,如今,走在達西村,寬闊的道路、穿梭的汽車、聯排的別墅、優美的綠化,昔日貧困村的痕跡已全然不見。從原來遠近聞名的窮村子,到如今獲得“南疆第一村”的美譽,在達西村民口中,是改革開放使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近十年來,達西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達西注重擴大集體經濟,調整傳統產業結構,緊跟農業科技發展……村裏先後投資建了麪粉加工廠、紅磚廠、蔬菜大棚等等,貧瘠的土地也改造成良田。
如今,達西全村的總收入達到7200萬元人民幣;村民人均純收入2.75萬元,20年間增長30多倍。
“第一靠的是緊跟國家改革發展政策,根據自己特點,乘勢而爲;第二靠的是不斷學習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富腦袋’比‘富口袋’更重要,第三靠的是致富帶頭人的引領,‘變山變水先變人,變人先變帶頭人’。”在達西村當了30多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的沙吾爾·芒力克總結了達西致富的新“三靠”。
2005年和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兩次覆信達西村民,鼓勵他們生產生活再創佳績。2014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復信達西村民,再次肯定達西的變化成就。這些來自高層的關注,更讓這個中國西北邊陲的小鄉村聲名遠揚。
近年來,一直強調“富腦袋”的達西人,又盯上了風頭正勁的互聯網經濟,村民開始通過電商平臺將家鄉的土特產、手工藝品“搬到”網上銷售。互聯網經濟的引入,可謂讓達西真正踏上“日新月異”的發展道路。
“開網店後,家裏的農活也沒丟,現在都是手機操作,當老闆與當農民兩不耽誤,家裏的收入還有了明顯提高。”提到自己的網店生意,米日古麗說,在村裏的年輕人中,開網店、找生意,已是熱門話題。
今年,尉犁縣在達西村建設了一個電子商務創業基地,致力於尉犁本地乃至新疆巴州中小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及農牧民的特色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國內外。
目前,這個創業基地已有38家企業入駐,像米日古麗這樣希望通過電商創業的年輕人,還可以在這裏獲得諮詢、培訓、融資等創業“一條龍”服務。
在互聯網經濟的大潮中,這個昔日的貧困村,正在謀求更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