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爲了紀念建校120週年,天津大學於2015年10月1日主辦了“2015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議”。匯聚海內外知名大學校長、頂尖教育專家,共商高等教育在新形勢下繼續發展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享治學育人理念,共同研討“大學的精神與使命”。
李家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天津大學校長。英國威爾士斯旺西大學材料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金屬材料、複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天津市第十屆委員會委員,天津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現在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能力。紮根中國大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成爲天津大學完成“興學強國”使命的新任務和新徵程。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在選擇性學習和借鑑西方大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依據中國國情進行創新實踐。在中國,大學與社會緊密結合,把知識創造和服務國家有機統一,應該是大學的價值目標和創建世界一流的必然路徑。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最關鍵的要素,是提高創新能力,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下進行探索和實踐。中國大學,必須自覺擔當起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使命,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提高科技原始創新能力,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方法,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與合作,聚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與全世界最優秀的大學、科研團隊交流與合作,在對真理的爭論中,在與世界的競爭中,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郭東明:大學精神與使命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
我們探討大學精神與使命這個命題,常談常新。我認爲重點是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應對時代變化,二是如何傳承大學精神。
我認爲,大學精神應該以不變應萬變。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有不同的內涵,但基本的理念不該改變。120年前,“興學強國”是中華民族、也是現代大學的首要任務;120年後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發揚新時代大學精神。大學應該培養具有胸懷、品格、使命、理想的人,成大事者必須要具備這些素質,我們辦學、教書育人就應該注意從這些方面培養。
竺可楨認爲“大學是社會之光”,即大學要堅守內在的品格。大學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要擔當時代的使命,爲國家、爲時代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大學還應擁有追求卓越的理想:站位高、目光遠、行動實。
Peter Hфj:關於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問題

昆士蘭大學校長。畢業於哥本哈根大學生物化學和化學專業。擁有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科學碩士學位,光合作用博士學位,哥本哈根大學榮譽博士,南澳大學榮譽博士;澳大利亞研究所理事,加強出口管理指導小組副主席,edX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2014年,被任命爲大洋洲地區漢辦高級顧問。
知識產權對於大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科學研究不應該受到純利益的驅動,通過良好的法律方法和現有實踐,把知識產權建立起來,實現良好的法律結構。而且我們還可以採用更多的方式,而不只是知識產權一種方式。
我們在處理技術轉移問題上,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把大學的優勢發揮出來。這是夥伴關係的一個層面,比如聯合發表論文,這可加速研究工作。2.聯邦政府撥款萎縮,帶來了挑戰,我們制定了目標,與產業合作,創收,目標是翻番。需要對合作進行合作伙伴管理,需要既懂學術又懂管理,大家要一起合作,否則大家都沒有光明的前景。合作關係可以是多個層面的。
確實,很多企業沒有非常專業的基礎知識,大學關注的是上游的,公司關注的是短期的,大學關注的是長期的。我們需要關注企業的繁榮,他們交稅給大學作支撐,否則兩敗俱傷。大學和企業需要實現一種平衡關係。
Bertil Andersson:大學治理核心在於自治

南洋理工大學校長。國際知名植物化學家,曾發表300多篇研究論文,其中包括植物光合作用、生物薄膜及弱光逆境的研究。他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榮獲“威廉·埃斯內”獎章(Wilhelm Exner Medal),同榮膺此殊榮的傑出科學家齊名,其中包括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他也榮獲超過12所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南洋理工大學是從工科大學轉型成爲綜合性大學的。如何轉型?大學就像萬噸巨輪,船大不好調頭。但是,新加坡的大學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都進行了全面改革。以前我們的教育部門管得很細,現在逐漸放寬,大學的獨立性越來越強。
以南洋理工大學爲例,我們的管理權在校董會。而校董會的組成人員,有企業家,也有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學者,人員組成豐富,且具有全球視野,有利於學校事業發展。同時,校董會也適度放權,使教務長具有較高的自由度。大學校長的決定很重要,如果校董會爭執不下,就由校長來做決定。
大學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使我們的教師資格體系融合了國際標準和作風,不斷提升標準。當我們提升標準的時候,學校內部也會產生緊張態勢,我們制定了十年路線圖,不斷引進同行評價內部委員會等最佳實踐,很多教師因此離職。我們需要塑造大學全新的形象,必須有所割捨。以往,國內許多優秀人才被美國招聘,現在風向在轉變,國外最優秀的教授更願意來到新加坡,這得益於我們開放的態度。我們不去看排名,但是我們的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學科佈局都很出色。學生有很強的個性化,國際化程度很高。
龔克:大學精神之我見

南開大學校長。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博士學位,擔任聯合國祕書長“科學諮詢委員會”(SAB)成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副主席以及WFEO信息與通信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協常委,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子學會和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常委,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我認爲,辦學校還是要講一點精神的,大學在社會上應該是最講精神和理想的地方。大學精神不能只放在嘴上,要真的去做,如果說一套做一套還不如不說。具體而言,大學精神應體現在獨立負責、求真務實、守正創新、面向未來上。
天南大共同建立了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其重要意義不僅是兩校合作,而是真正承擔了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發展。很多人都害怕化工。希望化工廠越遠越好。我們的協同創新中心要解決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大學在現實中面臨的壓力是不得不面對的。如果學校需要得到支持,首先就要得到認可。大學排名並非不重要,但不是衡量一所學校的唯一標準。
吳朝暉:大學治理創新

浙江大學校長。浙江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十五”“863”軟件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國家“十一五”“863”信息領域專家組成員,國家現代服務業支撐計劃專家組副組長。主要從事智能技術、軟件平臺技術與實時嵌入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我認爲,大學治理創新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現代大學治理的結構和職能不斷變化。德國和美國研究型大學出現後,任務更加多,結構更加複雜。高校從“象牙塔”走向社會,不斷演變。
二、全球化和信息化。大學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呈現國際化和本土國際化。而信息化包括網絡化和扁平化。網絡化外部環境和其他組織的互聯,在獲取資源的同時改變治理結構。扁平化縮短了權力運行的鏈條,聚焦到學校和院系的兩個方面。
三、向開放式治理結構發展,紮根中國辦一流大學,辦綜合性、研究型、創新型大學。浙大有近300個二級學科,是C9大學中最全的。我們去年競爭性經費30億,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50,7個進入前100,18個進入前1%。
我們目前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一是依法治校、依規治校,二是簡政放權,把權力放到院系。這就是浙江大學綜合改革的內容和要點。
Ramon Wyss:利用大學的資源爲社會帶來解決方案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副校長。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理論核物理教授,1995年3月獲得由皇家瑞典科學學院頒發的Edlundska獎。2006-2010於CLUSTER (12所歐洲高校科技聯盟)任祕書長。與中國的大學合建了聯合研究中心,開發了上海佳通瑞典中心,開展了與清華大學的校園合作項目。
120多年前,我祖父曾經來過中國,當時在上海從事技術的傳播工作。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坐落在斯德哥爾摩,是一所以理工爲主的大學,擁有170000多名學生,爲瑞典培養了30%的工程師,約900萬人。學校獨立籌資,受政府的影響較小,相對而言政府給予資助也較少,主要用於科研工作。學校得到產業界的資助和支持,而大學的科技成果對產業界的貢獻也很大。
我認爲,工科大學發展的趨勢是朝着計算機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並引導學生利用好這種趨勢。有的大學提出,要充分利用數據庫、結構化的工具,我們做的是如何用計算機來輔助工程的發展。我們不研究計算機本身,卻用它來輔助工程,並讓學生也擁有這種能力。比如,聯合國提出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飲用水目標,例如坦桑尼亞,沒有辦法獲得清潔水,當地老百姓只能去水溝,使用髒水。我們做出瞭解決方案,希望給所有人清潔的水。今年,我們開啓了開放實驗室項目,把實驗室的大門打開,讓斯德哥爾摩其他大學來我校做實驗。很多人被吸引,包括學生團隊,每個團隊試圖用工程方法來解決社會上的現實問題。我認爲,把問題變成機遇,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朱崇實:大學的機遇與挑戰

廈門大學校長。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個人獨著1部,合著8部。曾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國家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稱號等多個獎項。
我們處在一個令人激動而又令人迷茫的時代。一方面是科技的飛速發展、財富的急劇爆炸;另一方面是貧富差距的鴻溝越來越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到現在13億人口中,還有4億多無法用普通話交流。他們勢必越來越和時代脫鉤。
這就是一流大學的神聖使命,一流大學應當植根於社會但又高於社會;要融入社會,但更要引領社會。一流大學培養的人才,不僅僅要在科技上引領社會,在經濟上引領社會,更要在思想上、文化上、人文精神上引領社會。
當今的一流大學毫無疑問要不斷保持科技的創新,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塑造,一流的大學不僅要加強科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樣要重視人文與社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