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北方網訊:從2012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已累計向京津冀豫輸水17億立方米,讓沿線17個大中城市的3400多萬人口喝上了優質的長江水。日前,京津市民代表來到中線節點工程,體驗一江清水潤京津的奇妙旅途。
“我”是一滴清水,來自漢江,“我”剛剛經過了丹江口水庫來到位於河南省南陽市的陶岔渠首,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我”的小夥伴就是從這裏出發,沿着一千多公里的渠道穿山越嶺、奔騰北去。10個月後的今天,2015年10月16日,“我”也來到了陶岔渠首,在這裏歇歇腳,然後沿着小夥伴們走過的路,開始下一段旅程。
陶岔渠首連接着中線工程乾渠和丹江口水庫,所以它也被形象地比喻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中國北方京津冀等地區送水的“水龍頭”。“我”聽說,這裏的水質常年穩定在2類水體以上,多數時間達到1類水體標準。
可是,“我”即將要開始一段長達1432公里的旅程,一路上要穿過黃河、經過1196公里明渠、236公里暗渠、27座渡槽、51座路段交叉工程、102座倒虹吸、1237座橋樑,“我”可以乾乾淨淨地到達終點嗎?
爲了讓“我”不受污染,去年11月,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正式建成並投入了使用。“截至目前,已經對水庫水質進行了近一年的不間斷監測。”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副主任黃進說,監測應急中心每個月都要給“我”做一次全面“體檢”,包括109項地表水水質檢測和50多項水生生物毒性檢測。
“每個月還要對全線21個斷面進行採樣,手工分析,還有12個自動監測站和一個浮標站進行實時監測監控,這個系統跟國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廳信息系統聯網,實時傳輸。”黃進說,一旦檢測結果出現異常,工作人員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到達現場,通過手工分析和自動分析相結合,準確地來確定污染因子,預判污染態勢,及時遏制水質惡化。
從陶岔渠首出發,沿着渠道一路向北,“我”來到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分調中心,這裏能對中線工程河南建設管理分局所轄546公里範圍內的27座節制閘,32座分水閘,23座退水閘,40座控制閘進行上傳下達和日常的運行管理。
除了肩負着河南分局轄區輸水調度工作,它還承擔着備調中心的職能。那備調中心是幹什麼的呢?
“北京的總調中心發生突發狀況時,河南分局的備調中心將啓用備調中心的職能,能掌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個節點情況,對調度安全可靠做了一個備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管局河南分居副局長王江濤說。
原來,渠道全線持續不斷地通水的背後,離不開調度系統的穩定運行。中線建設者們擔心“我”在路上遇到突發事件,沒法繼續向北走,才細心周到地設計了備調中心。
“河南調水分中心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備調中心,它的建設規模是跟北京總調中心完全一樣的。”王江濤說,“萬一總調中心調度設備出現問題,備調中心可以馬上啓動,隨時根據渠道情況控制流量和流速,讓我能夠一路暢通地到達目的地。”
從通水到現在僅僅十個月,已經有17億立方米的小水滴沿着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從溼氣氤氳的南方穿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豪邁壯闊的華北地區。“我”的小夥伴們通過沿線各個分岔口,大家流進居民家中,流向渴水的河牀、流入枯竭的地下,不僅讓沿線17個大中城市的3400多萬人口喝上了優質甘甜的長江水,也對緩解華北地區的地下水壓採、地質沉降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河南用水6.8億立方米,河北7800萬立方米,天津用了3.1億立方米,北京用了6.5億立方米的水。”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黨組書記、主任鄂竟平激動地說,“通水不到一年,就看到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在2015年6月30號,我們監測到北京市的地下水位自1999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回升,一個月就上升了15釐米。”
25天,是“我”從丹江口一路向北到達京津所需的時間,可25天的背後,卻是40多萬工程建設者用11年爲“我”鋪路搭橋,是30多萬沿線移民拋家舍業爲“我”遠離故土。當你遇見“我”,請你珍惜“我”,因爲,每一滴水都來之不易。(北方網見習記者李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