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學習經典
跟習近平學引經據典
「出訪越南專題③」
2015年11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國會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指出: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當前,國際和地區形勢風雲變幻,中越兩黨兩國面臨許多相同或相似的新問題新挑戰,我們不僅僅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更是利益相融、目標相同的命運共同體。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守望相助、攜手前行。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句古語習近平在2013年2月25日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臺灣各界人士時、在2014年11月20日同新西蘭總理約翰·基會舉行會談時,都曾提及。
(一)兄弟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出自《周易》,原句是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兩個人同心協力,那形成的合力似有斬斷金屬之巨效;同心同德的思想意見,那美好的感覺如同使人嗅到幽蘭芬芳。“臭”就是“嗅”,是氣味的意思。
《周易》原句裡的“二人”,逐漸發展為俗語中的“兄弟”,這種演變,正說明了中國人對兄弟之情的一種認知:義志相投的“二人”,就可以是“兄弟”,更可以勝似“兄弟”。
所謂“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兄弟,不僅限於家族內的血緣宗親,更推廣為社會上的朋友同志。只要志同,就可道合,只要義正,就是手足。
進而,在中國倫理中,極為重要的“悌道”,也就從親緣關系裡的兄友弟恭、家庭和美,更廣而擴散為社交關系中的義氣深重、人際和睦,乃至民族關系中的義薄雲天、社會和諧。
這種把親情社會化、把社交親情化的開闔,體現了中國文化裡的一種開闊和達觀。正因為具有這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文化接納性和民族自信心,中國文化纔能日新月異、推陳出新,不斷融入新生力量,把“二人”的距離接納為“兄弟”的親密,把金石的障礙融化為香蘭的芬芳。
(二)同心
勵志故事中一直有把五個手指頭攥成一個拳頭、把條分縷析的絲線擰成一股繩的象征,這就是“眾志成城”的道理,這就是“集腋成裘”的道理。
“兄弟齊心”當然好,可以好到“其利斷金”。但是,人非聖賢,皆有私心,人非草木,皆有參差。即使親如兄弟,也不可能就保證永遠齊心協力。所以,有些時候人心疏遠,有些階段離心離德,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適度的距離纔有美感,偶爾的碰撞纔有火花,有些彈性空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那麼,在這種可能並不心同一處的彈性范圍內,兄弟之間的相處模式,該是怎樣的呢?《詩經》中給出了答案,叫做:“兄弟鬩(xì)於牆,外御其務。”兄弟可能在家門之內吵架,但是要在家門之外共同對抗外侮。
古人給出的這種彈性相處空間,就成全了一份合情合理。在秉不同意見的時候、在持不同立場的時候、在有紛爭未明的時候、在有疑慮未消的時候,自家兄弟也可能彼此對立;但是一旦面臨外敵,宗族之內血濃於水、民族之內國大於家、義理之前大節重於小情、外侮之前團結重於嫌隙,兄弟雙方要一致對外、要同仇敵愾。
在內“兄弟鬩牆”,在外“攜手同行”,一同“外御其侮”,纔能“其利斷金”。——既然金石之艱都能迎刃而解,“既安且寧”之後便期待“和樂且湛”。
那麼,在經過了“不同心”的痛心歲月之後,兄弟二人如何重新走上“同心”的道路?如何超越彼此的傷害、誤解、隔閡、對立,回歸兄弟之間最為期待的信任、互助、親密、友愛?
分歧也許還將存在,但是紛爭可以理性對待;傷害也許已經造成,但是善意可以化解傷痕。此時兄弟二人需要的,是魯迅先生的一句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世事總難料,滄海一聲笑!往事知多少,都付笑談中!
兄弟二人暫時的松手,不意味著永遠的放手,當外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的衝擊來臨,會並肩“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會牽手“豈曰無衣?與子同仇”。畢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守望相助,同仇敵愾,本是同根生,一笑泯恩仇。
“兄弟同心”,能結下這種手足之情的人:在社會上,叫做“知己”;在事業中,叫做“同志”;在家族中,叫做“棠棣”;在軍隊中,叫做“袍澤”。惺惺相惜,肝膽相照,同心同德,同路同行。
(文 |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