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1月13日,中紀委官網再次點名道姓通報193人,其中近六成涉村乾部。這讓公眾的關注點再次聚焦到了如何有效監督治理村級權力生態,也由此感受到黨中央對村乾部腐敗治理的高度重視。此舉也釋放了一個強力信號,中紀委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打擊群眾身邊的腐敗,純潔『末梢神經』。
我們經常聽到,『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別拿村官不當乾部』。十八大以來,小官腐敗問題逐步走進公眾視野,各地曝出村乾部集體或個人違紀違法案件。這些案件大多涉索賄貪污、挪用公款、套取國家補貼、農村集體土地征用、房屋拆遷、農村賄選等。
亂象暴露出村級權力監管的盲區。村支書、村主任等村『一把手』往往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個人強勢,在基層政權中實行『一言堂』。少數村乾部在利益驅動下容易抱團作案,極易突破審批、財務監管等制度制約。另外,村乾部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村乾部法治意識淡薄,認為『村官』不是『官』,法律管不到。
實際上,對於基層乾部的貪腐謀私,特別是村乾部貪腐問題,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之風強勁,始終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今年年初,中央1號文件繼續關注『三農』問題,特別是專章部署『加強農村法治建設』,要求農村治理必須有法可依、依法辦事;今年7月,最高檢部署開展為期2年的集中懲治和預防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工作,重點圍剿農村『蒼蠅』……利劍頻出,彰顯中央的整治力度和決心。
雖然村乾部是『比芝麻官還小』的官,但由於村乾部們身處群眾之中,是黨和政府的『末稍神經』,其一言一行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如果不嚴格約束監督村乾部就會導致基層工作基礎不牢,群眾利益就會地動山搖。要從根本上扭轉『村官大貪』現象,從而打造良好的村級權力生態,必須用法治方式和制度手段。首先,完善基層民主監督機制,實行村務公開,不斷健全民主評議,暢通群眾監督舉報的渠道。其次,推進村級反腐的制度化建設,讓紀檢力量下沈到鄉村。如此形成長效機制,纔能建立一支作風過硬的村乾部隊伍,為保障群眾利益建立堅實的廉潔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