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飛越浩瀚的南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20日晚乘專機抵達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雪邦國際機場,踏上了他今年外交的收官之旅。
又是週末出訪,又是滿滿的日程。在馬來西亞的三天四夜裏,李克強總理出席了第十八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十八次東盟—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十屆東亞峯會(10+8),並對馬來西亞進行了正式訪問。
從雙邊會見到多邊會議,從工商界演講到造訪馬六甲,李克強總理此次南洋之行讓外界再次見證了他高效、務實的“克強節奏”。
從10+1到10+3再到10+8,李克強總理爲推進東亞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南海問題、彰顯和平發展理念,再次發出中國“強”音。而馬六甲這個鄭和下西洋屢次駐節的地方,也爲李克強總理此行留下了最好的註腳。
承前啓後促合作
18在中國是一個吉利數字,第十八次預示着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將躍上一個新臺階——李克強總理在21日下午率先召開的10+1會議開場白中如是說。
這是李克強總理第三次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與參會領導人共同規劃中國與東盟、中日韓與東盟乃至整個東亞合作的宏偉藍圖。
2013年,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係10週年,李克強總理首次亮相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他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舉行的第十六次10+1會議上提出“2+7”合作框架,爲收穫“黃金十年”的中國—東盟關係邁入“鑽石十年”指明瞭方向。
2014年,中國—東盟關係“鑽石十年”的開局之年,李克強總理提出6點建議,爲面臨天時、地利、人和的中國—東盟合作再次注入動力。
2015年對於中國—東盟關係來說是承前啓後的一年。過去一年,中國—東盟關係穩步推進,而即將到來的2016年既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5週年,也是雙方戰略伙伴關係新一個五年《行動計劃》的開局之年。
就更廣泛的東盟與中日韓合作乃至東亞合作而言,也面臨着新機遇。就在11月初,李克強總理訪問韓國時出席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因日方原因中斷3年半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得以重啓,爲10+3合作迎來了新契機。在同期召開的東盟峯會上,東盟十國22日發表吉隆坡宣言,宣佈在今年年底要建成東盟共同體,這將是亞洲第一個次區域共同體,會對東亞合作產生積極影響。
圍繞這一系列積極因素,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國與東盟關係下一步要沿着增進互信、融合發展、求同存異的大方向發展,並對未來5年的合作提出6點建議。自由貿易、“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產能合作成爲“中國方案”的關鍵詞。
此次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李克強總理髮起了一輪強勁的自貿攻勢。22日,他在吉隆坡出席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聯合聲明發佈儀式,東盟10國以及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領導人共同出席。各方提出,力爭在2016年結束談判。
2013年啓動的RCEP談判是當前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被外界解讀爲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競爭對手。
會議期間,中國與東盟還宣佈完成了自貿區升級談判。利用會議間隙,李克強總理在與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新西蘭總理約翰·基等領導人舉行雙邊會晤時也都提到了自貿協定。
作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地區,東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和優先地區。李克強總理找準利益交匯點,在會上提出中國將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同區域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幫助東盟國家實現陸上聯通、信息聯通,支持東盟國家興建基礎設施,通過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提升東盟國家的裝備製造業水平。
爲了切實推進與東盟以及東亞合作,李克強總理在會上宣佈了一系列實質性舉措:爲第二期中國—東盟基礎設施合作設立100億美元的專項貸款;未來5年爲東盟國家執法部門提供2000人次培訓;在現有向東盟十國提供政府獎學金名額基礎上,在未來3年新增1000個新生名額……
這些建議和舉措都將有力地推動中國與東盟關係再上一個新臺階。
迴應南海倡和平
最近幾年,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受到一些干擾,其中最爲突出的就是南海問題。在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大背景下,原本平靜的南海時不時地會起一些波瀾。
10月27日,美國拉森號軍艦進入中國南沙羣島渚碧礁12海里航行,威脅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危及島礁人員及設施安全,損害地區和平穩定,引起中方的強烈不滿。
早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召開前,美方便放出風來,要在東亞峯會上提南海問題和中國島礁建設。
就此問題,李克強總理在會上一方面耐心做東盟成員國的工作,正面引導東盟國家立足於合作大局;另一方面對於美國煽風點火予以正面回擊,展開了一場富有成效的外交鬥爭。
在10+1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指出,國家間交往有這樣那樣的分歧並不奇怪,關鍵是要看到我們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對於分歧應該加以妥善管控和處理。他說,10+1合作要走得遠、行得穩,要善於運用“和而不同”、“以和促解”的智慧,包容互鑑、合作共贏。也就是說,不被分歧干擾,共同把合作的“蛋糕”做大才符合東盟和中國雙方的利益。
與此同時,李克強總理也毫不留情地對域外國家提出批評。他說,近年來,本應通過直接當事國談判協商解決的南海爭議問題,被炒作成南海和平穩定和航行自由問題,甚至有域外國家高調介入。
對此,李克強總理曉之以理,向東盟國家點明,這對各方都不利。他說,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低迷艱難,東亞地區本被視作增長的引擎。如果地區熱點問題突出,甚至成爲緊張局勢的發源地,就會影響域內域外投資者和民衆的預期。實際上,各國依照國際法在南海自由航行一向不存在障礙,而南海的和平穩定則需要各方以和平行動共同來維護。
在第二天的10+8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進一步就南海問題闡述中方原則立場,並就各國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提出五點倡議。他說,中國在自己的島礁上開展建設合理合法,不針對、不影響任何國家,有利於維護航行自由,應對海上災難,談不上“軍事化”。有關國家行使航行和飛越自由,應充分尊重本地區沿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日本《產經新聞》注意到,在東盟與美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只寫入了“確認在南海確保包括飛行在內的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內容,但沒有提到中國和人工島。外界對此的解讀是,東盟拒絕了奧巴馬試圖發起的對華挑釁。
造訪馬六甲有深意
在繁忙的訪問日程中,李克強總理專門抽出半天時間,22日下午驅車往返近4個小時,造訪了馬來西亞古老的港口城市馬六甲。
和之前的議程相比,馬六甲之行顯得輕快而活潑。除了會見馬六甲州元首外,李克強總理在當地一個多小時的逗留中,視察了中馬工業園區沙盤,參觀了峇峇孃惹博物館和鄭和文化館,還在當地一家特產店裏和故舊們聊了聊天。
聽說中國總理要來,馬六甲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沸騰了。街邊店鋪自發地掛起歡迎橫幅。當地著名的雞場街被熱情的民衆擠得水泄不通。當李克強總理出現在街頭的三叔公特產店門口時,人們歡呼着,紛紛舉起手機相機拍照。
這種罕見熱情的背後是馬六甲與中國的深厚淵源。馬六甲這個地名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扼守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具有極其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
縱觀總理所行、細聽總理所言,不難發現,此行寓意非同尋常,至少向外界傳遞了和平、合作、和睦的三重信號。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外界表明中國的和平“基因”,宣示和平決心,借古喻今,消除外界對於中國和平發展的疑慮,抵消南海問題上的雜音。
說起馬六甲,就不能不提鄭和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到訪馬六甲,在這裏敦睦邦交、發展貿易,幫助當地軍民修築城牆、驅逐海盜、平息衝突、維護海上安寧,並傳授農業、製造、醫學等生產生活技術。
這也成了李克強總理在馬來西亞最常提及的話題。到訪馬來西亞當天,他就在當地主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用相當篇幅闡述了鄭和的事蹟。
其後在10+1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指出,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去的不是血與火、掠奪和殖民,而是瓷器、絲綢和茶葉,是中國人民的友誼和祝福。
古往今來,中國人一直都是愛好和平的,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中華民族血液中從來沒有侵略、稱霸世界的基因。這對當天上午東亞峯會上的爭論做了最好的迴應。
其次,和當年鄭和下西洋一樣,李克強總理此次南洋之行也給當地帶來了合作發展的“大禮包”。中馬工業園區便是這樣一個縮影。
目前,中國廣東省正在同馬六甲州積極對接發展規劃,籌建集海洋高科技產業、深水碼頭、物流中心爲一體的現代化臨海工業園區。
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力推的國際產能合作將爲中國—東盟合作開闢廣闊前景。李克強總理23日在和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舉行會談時說,希望中馬雙方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兩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以欽州、關丹和馬六甲臨海工業園區爲平臺,大力開展產能合作。
最後,通過與當地民衆互動,李克強總理此行旨在鞏固中馬兩國民間交流和友誼,構建一個穩定、和睦的周邊環境。
廣泛接觸各界民衆已經成爲中國領導人出訪安排中的“常備”項目。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擴大人文交流有助於夯實國家間關係的民意基礎,有助於雙方關係走穩、走實。
在23日的中馬經濟高層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指出,馬來西亞文化中有很多中國因素,中國文化中也有不少馬來西亞元素,兩國文化相通,爲深化雙方合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爲中馬深化人文交流的一個具體例證,中國的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設立分校,並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始招生。
唱響和平理念、推動務實合作、構建和睦周邊,造訪馬六甲爲李克強總理此次南洋之行做了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