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總部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聚龍集團自2006年起走出國門來到印尼開發棕櫚種植園,也是我國最早投身“走出去”戰略的國內糧油企業之一,目前已經成爲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加工企業,在印尼擁有20萬公頃的棕櫚種植土地,建有3座配套的毛油壓榨廠。
然而,“走出去”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起初,擺在聚龍面前的是一片赤裸裸的“未知”,在幾乎無任何可參考對象的前提下,聚龍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去創造一條“世上本沒有路”的“聚龍之路”。
叢林中開出“聚龍之路”
在印尼加裏曼丹島上一片被大火燒過的原始次生林裏,聚龍在海外的“第一種植園”誕生了,創業團隊開始了自己的“墾荒”過程。加裏曼丹島遍佈熱帶叢林,地廣人稀,沼澤遍佈,滿眼的叢林,泥濘的土路,如同一片洪荒之地。
李國政是棕櫚園創業初期的親歷者之一,剛到園區的日子,首先要適應的是又溼又熱的環境。棕櫚樹緊靠赤道生長的特性,決定了種植園必須位於典型的熱帶地區。每年5月到11月是雨季,幾乎天天下雨,頻繁降雨導致空氣溼度達90%左右,李國政感覺自己“都快發黴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同樣落後,許多地方還沒有通自來水,日常生活用水都靠流過村中的一條卡布瓦斯河。在卡布瓦斯河一側的地區甚至還沒有通電,人們依靠點煤油燈照明。
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與融合過程中,李國政和同事們“苦中作樂”。比如,在熱帶的豐富水果包圍下,種植園的中國員工週末會到附近的馬努蘇村“採摘”,享受一頓奇珍異果的大餐;再比如,他們發現蛇皮果果樹跟棕櫚樹很像,需要刨開毛茸茸的葉子,找出包在裏面的果實。果實的皮像蛇皮一樣,果肉吃起來澀澀的,感覺至今讓他回味。“當地人很淳樸,做生意的意識不強,‘採摘’時還會額外贈送一些水果,給人感覺很隨和。”當地人主要以種稻米、打魚、打獵爲生,除自己消費外,還賣給種植園的工作人員。
信任在一點一滴中建立起來。九年的時間裏,聚龍在當地修河道、架橋樑、建高壓電塔、建學校、建診所、蓋發電廠……對於與島上村民的融合過程,李國政如數家珍,他說,尊重當地人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在赤道陽光下成長
2011年,剛剛走出校園的汪佳新從天津奔赴印尼工作,作爲聚龍的管理儲備幹部之一,通過數月的培訓與實踐學習,他成爲聚龍印尼區第一種植園質檢部的一名員工。已經在園子裏摸爬滾打了幾年的汪佳新,皮膚被赤道上的陽光曬得黝黑,回想初來乍到時被“曝曬”的過程,他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時,他驚奇地發現在三十幾攝氏度的高溫下,當地人都穿長袖外出,還都是厚厚的那種。當他身着短袖,戴着鴨舌帽在園區工作時,一天下來,身上就被曬“爆皮”了。從此,他領教了赤道陽光的厲害,外出時不僅穿好長袖,還戴草帽,防止耳朵被曬得“起泡”。
汪佳新每天例行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跟蹤監測地裏的產果情況與果樹的生長質量,這意味着他直接要面對的就是印尼當地的一線工人。“我曾經把溝通這個事當成課題來研究。”汪佳新坦言,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是最大的障礙,儘管在國內培訓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印尼語基礎,但是真的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語言環境裏,還是傻眼了。
主動的改變和溝通,是他走出困境的開始,“從起初的不會說,不敢說,到後來的主動去找工人溝通,主動了解他們的想法。如果在溝通的過程中出現了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從前我會感到很焦慮、發脾氣,後來會慢慢地試着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換位思考,想辦法讓工人接受我,我也更理解他們。”現在,印尼語已經相當熟練的汪佳新變得更加成熟理智,不斷的自省與改變,讓他從一個初出校園的毛頭小子變成了一個跨國企業的中堅力量。
現在,汪佳新所在的第一種植園已成爲各個園區建設的樣板,氣派的辦公區、嶄新的住宅區,以及各種配套的籃球場、網球場、檯球廳,甚至還有卡拉OK廳和咖啡室。“在這裏過節的機會特別多。”汪佳新表示,很多印尼傳統的節日和中國傳統的節日,大家都會湊在一起慶祝,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享受着不同國家的歡慶方式。“去年開齋節過後,沉靜了一個月的園區食堂開始熱鬧起來,各種中國的、印尼的傳統美食都搬上餐桌,現在想想還能把饞蟲勾起來。”聚龍在種植園裏的中國員工也會同當地員工一起慶祝,各種歡樂的自編節目和美味大餐,將節日徹底變成“無國界”。
目前,聚龍在印尼當地的員工已近九千人,爲當地的就業和民生保障創造了大量的機會,併爲當地員工制定了科學的薪酬福利體系。在種植園周邊,聚龍與當地農民開展“合作種植”,將企業發展成果與當地村民共享。截至目前,“合作種植”範圍已達到40多個村莊,有五千多個家庭兩萬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