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帶一路’構想堪稱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地理大發現”
2015年3月30日《人民日報》一篇文章引述俄羅斯亞洲工業企業家聯盟政策諮詢部主任格里高利·特羅菲姆丘克的話說,“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更讓人們看到亞洲地區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長遠前景。中國作爲亞洲地區的領頭羊,正帶領各國一同尋求正確的發展道路,俄羅斯也將積極參與其中。
2014年4月11日《印度教徒報》網站發表新加坡南亞問題研究所研究助理拉吉夫·蘭詹·查圖維迪題爲《復興“海上絲綢之路”》一文,稱中國正在經歷“鄧小平時代2.0版”。對於通過大膽創新的方式調整中國的全球姿態,中國的新領導班子抱有相當樂觀的態度,而其中關鍵的要素就是通過對外合作打造一個經濟體系。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無疑就體現了這種創新手段。具體地說,“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成功將對地區穩定與全球和平產生重大影響。大力推動復興這條古老的海上航路是中國新任領導人提出的第一項旨在加強貿易和促進和平的全球戰略。“海上絲綢之路”秉承了古絲綢之路的友好理念,要打造一條新路。它強調加強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非洲的聯繫,打造一個由港口城市構成的網絡。更重要的是,它致力於提高中國的地緣戰略地位。中國由於海上爭端而與一些東南亞國家關係不睦,藉助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中國領導人意圖爲周邊外交政策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時緩解緊張氣氛。習近平重申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承諾,強調強大的中國將成爲促進世界和平友好的力量,爲亞洲和世界提供發展機遇,而不是構成威脅。
2015年5月5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署名鮑盛鋼的文章《“一帶一路”構想堪稱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地理大發現》稱,地圖改變世界,是因爲地圖改變貿易線路,而貿易線路則改變財富流向與世界分工體系。地理大發現的意義不在於地理髮現,而是在於商業貿易與經濟發展機遇的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講,習近平“一帶一路”構想堪稱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地理大發現,它的最大歷史意義在於它又將地球翻轉了過來,令我們看到了已經沉睡了500年的歐亞大陸,更重要的是中國又回到了最顯眼的地方。“‘一帶一路’堪稱中國大外交。其一,它是一個戰略大框架,儘管是經濟政策,但是良好的經濟政策顯然又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大戰略。其二,它的基礎與美國馬歇爾計劃不同,它不是經濟援助計劃,也不是基於地緣政治考慮的結果,而是基於地緣經濟與基於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所以它不僅有利於中國自身的利益,也有利於‘一帶一路’周邊國家與地區的發展。其三,儘管它的基礎在於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但是它將自然影響全球地緣政治結構與未來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帶一路’戰略將提振全球經濟”
2015年4月15日美國彭博金融信息終端登載題爲《中國循絲綢之路尋找促進經濟增長良方》一文認爲,習近平主席等中國領導人正聚焦於結構性的改革措施,如提升民營經濟作用等。與此同時,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紐帶的宏大計劃,以扭轉海外對中國產品需求降溫的趨勢。
2015年4月20日美國《赫芬頓郵報》發表德國聯邦議員菲利普·米斯菲爾德的評論文章《“一帶一路”給全球經濟送紅利》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有助於中國發展,還將提振全球經濟。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GDP增長了30倍,經濟發展經歷了奇蹟般的歷程。如今,中國已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爲延續這一良好的發展態勢,習近平提出了一個有助於中國保持和平繁榮發展的偉大構想,即“一帶一路”戰略。這一戰略旨在將睦鄰友好政策、和諧社會和中國夢的概念融合起來,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帶一路”將促進中國與中亞和裏海地區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爲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事實上,“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有助於提振中國經濟,而且爲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中國的周邊國家提供了全新的發展視角。習近平對巴基斯坦進行的國事訪問,正式啓動了這一計劃。“一帶一路”戰略對全球經濟的振興也尤爲重要。如果中國無法發展,全球經濟增長都會停滯。
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2015年7月7日接受新華網獨家訪談,說:“習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積極的能夠動員相關地區人民而且具有創新性的時代戰略。”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表示:“在當前這個相互依存度相當高的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愈加緊密,‘一帶一路’戰略就是一個加強各國互聯互通的,兼具地區和全球性特質的戰略。”
“亞投行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2015年8月4日刊登保羅·哈伯德的文章《中國引領絲綢之路》稱,習近平倡議建立的亞投行主要任務是,爲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資金。儘管“一帶一路”聽起來像是沉悶的對外政策口號,但它實際上是一項全方位的對外經濟計劃,亞投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文章稱,美國和日本都選擇不當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部分原因在於擔心亞投行會破壞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貸款標準,而這兩家銀行歷來由美日主導。
2015年3月18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北京接受鳳凰衛視專訪,針對美國在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態度問題發表了他的看法:“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本,現有架構和新的架構的共存應該是有可能的。諸多事情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國際體系,中美間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很重要。”2015年3月23日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報道:“習近平提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就是一種最強大的軟實力。美國曾表示不會加入亞投行,但現在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表示要與中國最新設立的這家銀行進行合作。”
2015年3月26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美國不應排斥亞投行》一文稱,“英國選擇成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此舉激怒了美國。一些人將亞投行視爲中國挑戰世界銀行計劃的一部分。但這不等於說英國做出了一個糟糕的決定。相反,這個決定是合理的,儘管並非沒有風險”。“當中國的提議對自身和世界都有意義的時候,接觸比在一旁挑刺兒更明智。曾經有一位美國政策制定者要求中國做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創立亞投行正是在做‘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
2015年5月4日泰國《民族報》發表題爲《從李光耀到亞投行:新秩序的黎明?》的文章,稱有了東南亞國家對亞投行的支持,中國完全有可能在這個最新的多邊銀行中推進“亞洲道路”。 澳大利亞決定加入亞投行,被該國媒體認爲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2015年3月24日《悉尼先鋒晨報》發表《澳洲終於做了正確的選擇》一文稱,“美國反對亞投行的原因恰恰在於亞投行總部設於中國,這會使得中國獲得某些類似的機遇。然而,這並不能給我們任何不加入亞投行的藉口。對東亞地區基礎建設更多的投資對澳大利亞的工程師、建築師、投資銀行以及律師們而言都是好消息。我們仍想着商品出口,但澳洲的未來依賴於勞務輸出。亞投行項目給澳大利亞提供去亞投行成員國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以上提到的工作進行勞務輸出”。
2015年3月29日《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上題爲《世界聚焦中國“新絲綢之路”》的評論文章稱,數百名各國與會代表都在仔細聆聽習近平主席在博鰲論壇年會上的主旨演講,尤其關注中國的“絲路戰略”將會對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何種影響。習近平倡議的亞投行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該報還表示,中國所倡導的“絲路基金”已經引起了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重視,同時亞投行的籌建工作也進行得有條不紊,中國的這兩項倡議將爲亞洲經貿和投資提供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