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十二五”期間,北辰區堅持走科技、高效、現代化的農業發展之路,通過農業示範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三駕馬車帶動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天津綠聖蓬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箱箱白玉菇正在被裝上集裝箱,準備出口歐美等國家。據瞭解,作爲華北地區首家食用菌出口企業,綠聖蓬源公司的蟹味菇、白玉菇等產品已經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創匯700萬美元。“十二五”期間,作爲農業龍頭企業的綠聖蓬源公司由最初的生產面積不足3萬平方米擴大到了7萬平方米,日產量由10噸增長到30噸,各個生產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操作。談到自身的發展,公司負責人坦言,如今的成就離不開區鎮各級部門提供的幫助和支持。
天津綠聖蓬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啓永說:“在北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已經取得若干項項目資金的扶持,累計已經達到1000萬元,銀行支持達到8000萬元資金。有了這些資金的支持,在科研、設備方面都更有保障發展我們的企業。”
“十二五”期間,北辰區着力打造了以雙街現代農業示範園、綠聖蓬源食用菌、夢得奶牛養殖爲代表的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引領全區農業生產向着現代化、科技化、設施化方向發展,農業生產整體水平進一步提升。
發展現代農業,無論是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提升農業生產水平還是實現產業聚集,最終的落腳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促進農民增收。只有這個根本目的達到了,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纔會得到根本體現。
提升農民收入,看似簡單實則難如登天。作爲農業產業鏈條中的最底端,個體農民的勞動強度弱、抵禦風險能力低、產品銷路窄都是他們增收路上的“攔路虎”。爲此,北辰區在促進農民增收的過程中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加大扶持補貼力度,引導農戶抱起團來闖市場。
在益多利水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大棚裏,養殖戶劉東繼正在查看海鱸魚的長勢,對於養了20多年魚的老劉來說,冬天還能有活幹是他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如今,在合作社投資建設的現代化水產養殖大棚,老劉每天忙得不亦樂乎。除了硬件水平的提升,曾經困擾老劉多年的技術、育苗、飼料、銷路等問題也由合作社包辦了,讓他省了不少心。
劉東繼說:“加入合作社比沒有加入合作社好很多。現在每年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以前)自己養殖效果很不好,一個養殖的方向也找不到,一個技術方面也不過關,不掙錢,幹一年白乾,有時還得往裏頭搭錢,賠點錢。”
益多利水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建宇說:“咱現在的社員是有500戶左右,而且咱們帶動的周邊養殖戶也達到了1600戶。2016年我們將新建一個四畝地、內有兩個池塘的大棚,這樣的話講新增養殖戶一共達到600戶,周邊影響的養殖戶能達到3000戶,(養殖戶)增收能翻一番。”
“十二五”期間,北辰區農業增加值預計達到10.5億元,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2.1億元;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34個,國家級、市級休閒農業旅遊景點9處;新建和提升農業龍頭企業1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達到108家;累計引進農業生產新技術20項、新品種100多個。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達到88%;實施綠化造林3萬畝,農村林地面積達到15.9萬畝,林木覆蓋率26.2%。建設無公害蔬果基地29個、綠色蔬菜基地2個、有機蔬菜基地3個,面積累計達到3萬畝。
區農委主任劉金亮說:“十二五”期間,北辰區農業堅持走高效富農、產業興農、科技強農、政策惠農之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功能拓展和轉型升級,在實現農業企業園區化、種源農業高端化、龍頭企業產業化、休閒農業規模化等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