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說起京韻大鼓,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白髮蒼蒼的駱玉笙老人演唱的一曲醇厚滄桑、迴腸蕩氣的鼓曲《重整河山待後生》。家住瑞景街秋瑞家園社區的鮑樹玲是駱派京韻大鼓的第三代傳人,具有紮實的演唱功底和豐富的表演經驗,她常年活躍在社區組織的文化活動中,併成立秋瑞京韻大鼓隊,豐富居民生活,傳承中華傳統藝術。
今年62歲的鮑樹玲從小就非常喜歡文藝,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單位,她都是文藝骨幹,唱歌、跳舞、戲曲……樣樣精通,每次演出都會贏得滿堂喝彩。1976年,她組建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使她漸漸遠離了舞臺,可是對文藝的喜愛並沒有減少,她經常買一些音樂磁帶,邊做家務邊欣賞。也正是這個時期,她接觸並喜歡上了駱派京韻大鼓,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2007年,由於身體原因,鮑樹玲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在家調養期間,聽駱玉笙的鼓曲成爲她每天必做的事情,《劍閣聞鈴》、《紅梅閣》……這些經典作品令她如癡如醉,不僅反覆聽,而且開始嘗試模仿。可是跟着磁帶只能模仿鼓曲的音調,至於演唱技巧卻一點也學不到,於是她四處向人請教,終於經朋友介紹,結識了駱玉笙的弟子李光榮,從此開始學習正宗的駱派京韻大鼓。
從發音吐字到氣息運用,從面部表情到舉手擡足,每一個表演程式鮑樹玲都認真學習領會,有時爲了一個演唱技巧,她能反覆練習上百遍,用她自己的話說,每次練習都能發現新東西。在這期間,原本就身患疾病的老伴兒病情加重,但是這沒有放緩她追求藝術的步伐。每次上課前,她都先把老伴兒安頓好,下課後又急匆匆趕回家。爲了兼顧老伴兒和學習鼓曲,她把客廳變成家庭課堂,只要有時間,就會反覆練習,甚至夜裏醒來都會拿出譜子默默溫習。在她的影響下,老伴兒也成了駱派京韻大鼓的“粉絲”,時常自娛自樂唱上兩段。正是這份勤奮和執着,她的演唱技藝突飛猛進,李光榮老師也看在眼裏。2013年4月29日,李老師正式收鮑樹玲爲徒,使她成爲駱派京韻大鼓的第三代傳人。
拜師後,鮑樹玲除了更加努力學習外,她還經常在茶樓、堂會演出,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秋瑞家園居委會成立後,她主動當起了社區裏的文藝志願者,組建了社區合唱團,每逢晚會、擂臺賽等活動,她就帶領團員登臺獻唱,受到居民們的一致好評。在教授演唱的過程中,她發現社區是一個非常好的舞臺,既然自己吸收了傳統藝術,也應該把它傳播出去,於是在社區居委會的支持下,她又組織成立了秋瑞京韻大鼓隊,很多文藝愛好者慕名而來。經過兩年多的教授,10名零基礎的學員已經能完整演唱四五個曲目。她們經常參加瑞景街、北辰區乃至市級的比賽,並多次獲得榮譽。擔任社區文藝教師這幾年,鮑樹玲沒有收過學費,全部義務奉獻。鮑阿姨說:“京韻大鼓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作爲它的傳人,只要我的身體還允許,有人還願意學,我就有義務將它繼續傳承下去。之所以在社區裏成立京韻大鼓隊,一方面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歡京韻大鼓,更重要的是社區的氛圍非常好,我登上過很多舞臺,相比之下,社區纔是我最愛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