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為迎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埃及,開羅主要街道懸掛上了中埃兩國國旗
1月19日至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首訪中東三國。由於近期中東局勢的復雜特殊,習主席此次中東行受到國際媒體的『特別關注』。
美國《華爾街日報》發文稱:『此訪只能看到伊朗和沙特討好中國』。而《美國之音》則猜習主席此行是否擔負『斡旋』沙伊的重任。這些聲音不乏酸味,但多數外媒仍有客觀評論稱『中國正在尋求加強與該地區的接觸,幫助中東重建穩定秩序。』
『討好中國』大概真的是紅眼效應。而至於『斡旋』,更多是『純屬巧合』。二戰後中東地區一直動蕩,叢林思維代替了對話協商,中東地區和平安全難有保障。西方勢力對中東的顛覆和深透也早已經裹足不前。近年來,中國一直在不斷加大對中東事務的參與力度。中國在推動中阿關系、參與伊核談判、積極推動敘利亞危機的和平解決等方面一直發揮積極作用。
此次高訪將續寫中國和中東國家關系的良好友誼,在西方『藥方』屢屢失靈的情況下,『中國方案』又將為中東帶來哪些新變化呢?
首先是和平,『向東看』成為中東國家的新希望。歷史上,有多少大國在中東留下痕跡,有的帶著槍支彈藥,有的打著『和平』名義交換資源,也有以『大哥』的姿態訓話乾涉。中國是迄今為止唯一沒有在中東動武的大國。中國一直堅持不乾涉內政原則,在中東地區問題上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主持道義,『中國角色』贏得越來越多的信任與贊譽。正如法國《世界報》網站1月15日報道稱,中國在做貿易的同時,始終注意不介入沙特的政治事務,這一點與動輒對沙特人權提出批評的美國有很大不同。
其次是合作,推進『一帶一路』謀求共同發展。中東地區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中東對中國而言,既是交通樞紐,又是能源富集區,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意義不言自明。習主席此次訪問致力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使之成為中國和中東伙伴共同的『戰略機遇』。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發表文章稱,中東地區是中國倡導的『新絲綢之路』計劃的關鍵地區。中國想要借助該計劃構建起基礎設施網絡,為與西方的溝通與連接開闢道路。
從歷史事實上看,沙特、埃及和伊朗,都是古代絲綢之路西端的重要驛站。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朱威烈在接受采訪時說,埃及位於歐亞非結合部,是『一帶一路』重要的途經國,經過數年動蕩,目前埃及正處於『由亂到治』轉型期,政府著手發展經濟,同中國合作的需求較為迫切。塞西首次訪華就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埃及的復興提供重要契機,願意積極參與並支持。
第三是文明,深化中阿友誼歷久彌新。中東的動蕩令世界懮心,自『阿拉伯之春』爆發以來,中東國家在維護和平穩定,促進發展繁榮方面面臨嚴峻挑戰,『向東看』似乎成為中東國家的新希望。
此次習主席出訪,以訪問三國為契機,以點帶面,輻射整個中東,既彰顯出中東地區在我外交全局中的獨特地位,又體現了中方對中阿傳統友誼的珍視和對中阿友好合作的信心。無論是傳統友好的深度還是雙邊關系的高度,都將因此次訪問而得到顯著提昇。
2016年習主席在新年賀詞裡說,『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當國人還在品味這句話的時候,習主席的2016年開局之旅已經開始,面對錯綜復雜的中東局面毅然起航,展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自信和擔當。(文/宋勝男)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劉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