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文化需要沉澱,也需要不斷創新,2月22日,天津文廣局召開文化創新大會,鼓勵天津文化事業工作者以更加開放的心胸和不落窠臼的思維,爲天津百姓源源不斷輸送着精神營養。
文化傳承重在育人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這個“紅色招牌”就是一種責任,平津戰役紀念館館長王培軍深感重任在肩。“今年,平津館將創新青少年教育模式,開設‘少年軍事體驗營’。組織8到16歲的中小學生開展‘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飯、走紅軍路’活動。復原歷史場景,打造旅遊品牌。吸引更多中外遊客來館參觀。”

王培軍說,平津館將探索一條“館校”共育高端創新人才的路子。“爲高校文博、歷史、講解等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定期邀請高校專家學者到館裏進行專業知識講座,定期指派館裏的學術人才與高校學生交流,現場傳授工作經驗。通過良性互動,實現‘館校’雙贏。”
文化創新,人才是主體。作爲本市唯一的表演藝術高職學院,天津藝術職業學院的戲曲、曲藝兩個支柱專業有着深厚底蘊。院長範恩源對於創新深有體會:“學院是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與戲曲、曲藝高峯人才的基地。重點在存量上提升專業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職員服務教學的意識與工作能力。在增量上傾斜一線教學。2016年始,學院設立了專項科研經費,以科研促專業發展。同時,還要完善教師業務檔案,加強教育教學考覈,建立校企合作的人員互通機制,提升雙師化水平。”
創新方式文化惠民
“如何加大文化惠民、爲民、樂民力度,讓廣大人民羣衆共享藝術發展的成果,營造出直抵百姓內心的幸福感,是我們工作的焦點。”說這話的人是本市綜合性藝術生產單位——天津歌舞劇院院長高久林。

創作有精神、有品質、有高度的優秀藝術作品,做到爲時代放歌、爲人民放歌、爲建設美麗天津放歌。這是歌舞劇院藝術工作者的共識。他們日常就是在藝術生產中突出天津本地文化元素,注重保護傳承和挖掘整理地域性文化這條主線,推動藝術創新向高層次、寬領域、多渠道延伸。
高久林告訴記者:“近年來,劇院推出了原創芭蕾舞劇《精衛》,大型樂舞《異彩流金》《海韻河風》,民族管絃樂組曲《連年有餘》《津味津韻》和原創舞劇《泥人的事》等反映天津風土民俗、人文精神的優秀舞臺作品。場場爆滿,觀衆在謝幕的時候久久不願離去。好多鐵桿粉絲幾乎場場不落地看我們的演出,我們非常感動,他們的厚愛是我們創作的動力。”
歌舞劇院不僅邀請觀衆到劇場看演出,同時還送“文化進萬家”。在2015年建立了10個基層聯繫點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增加5個聯繫點;惠民演出在2015年333場基礎上,今年將達到400場,演出收入將超過千萬,力爭觀衆超過30萬人次。逐步形成可持續、平衡發展的良性循環和文藝生態產業鏈。
藉助科技邂逅未來
2015年,天津市羣藝館啓動了數字羣藝館建設項目。習慣於參加羣藝館組織的各種線下活動,現在,天津的百姓在網絡上就可以歡聚一堂,聽相聲,看展覽,瞭解各種羣文活動訊息。
天津市羣衆藝術館館長李戈對於“解放思想文化創新的”理解就是“從未來看現在”。他說:“通過對公衆當前網絡使用習慣與文化需求的調研,館裏精心設計了網站與微信兩套數字化模塊,通過對線下舉辦演出、展覽、培訓的數字化轉錄,經過編輯後發佈在網站與微信平臺,供更廣泛的公衆享受到公共文化的實惠。網站端作爲羣藝館的數字陣地,起到羣文資源庫的作用,公衆可通過互聯網欣賞線上展覽、觀看演出視頻與藝術講座。移動端則考慮將其建設成爲‘指尖上的數字羣藝館’。以訂閱號實時推送羣文資訊,服務號開展羣文互動,兩者形成合力,爲公衆服務。”
“數字羣藝館”開放4個月以來,羣藝館微信公衆平臺已擁有粉絲萬餘人,非遺微信公衆平臺擁有粉絲5千餘人,文化數字化的先進性已然初顯。
今年本市還將加強天津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建設,推進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務雲建設。啓動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建設工程,打造重在體驗的傳統文化傳播傳承平臺。
“以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美術元素爲切入點,藉助動漫劇的表達形式,喚醒人們對傳統民俗年文化的記憶。”楊柳青畫社副社長王勇說。由楊柳青畫社創作的《大過新年》動漫劇業已完成,併入選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成爲宣傳民俗文化,向青少年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載體。

文化傳承有賴於站在先輩文化肩膀上,發出時代的聲音。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舉辦了名爲“寓教於像——楊柳青年畫中的傳統美德”的展覽。該展覽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項目中,從全國28個省份申報的60個主題展覽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爲入選的13項目之一。“年畫博物館業已成爲彰顯民族底蘊、締造精神家園的重要宣傳陣地。”楊柳青畫社副社長王勇如是說。
政策上的扶持是文化創新堅實的後盾。在2015年本市出臺《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基礎上,今年文廣局將在政策上進一步向基層傾斜,將制定出臺本市《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同時,對現有的市級羣衆文化活動進行整合,以“市民藝術節”爲品牌,將本市主辦的全國性品牌文化活動及本市各類羣文活動等30餘項市級活動全部整合,打造羣衆文化活動的“組合拳”和“升級版”。
市文廣局局長黃永剛對於解放思想文化創新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他說:“在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機制、發展質量和發展格局上都要做到創新。堅持開放發展新理念,充分發揮文化的引導和先行作用,更加主動地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開放大格局,以開放思維和開放方法辦文化,以開放理念管文化,推動文化‘走出去’與‘引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