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河西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舉行的“志願西岸與愛同行”志願服務先進典型展示活動引發了全區居民學雷鋒做好事、弘揚雷鋒精神的熱潮。綜合新聞版將從本期開始,陸續刊登部分優秀志願者、優秀志願服務團隊的感人事蹟,以饗讀者。
王鵬是天津腫瘤醫院一名腦外科醫生。2003年,他懷着“想爲孩子們做點事的意願”參加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中國的志願者招募活動,並有幸成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在華的首批志願者。也就是從官方拿到授權書那一刻起,他的志願之路正式開啓。

萬事開頭難:志願之路嘗酸楚
剛開始接到這份“工作”,王鵬作爲志願者的任務是宣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通過義賣賀卡和禮品在財務上支持UNICEF。起初,王鵬將目標定位於外企和涉外酒店,因爲他覺得這裏的人更容易溝通,也更易於接受。但沒想到,這一年的志願經歷卻讓他嚐到了許多辛酸。“我多次被人當作騙子,那些冷漠和蔑視令我心寒。”那一年,王鵬去天津的一家五星級酒店推廣慈善項目,來到服務檯,王鵬介紹了自己UNICEF志願者身份並請求見經理,“前臺”的眼神裏馬上有了一種拒絕並以經理在開會爲由搪塞他,想請“前臺”把資料轉交經理也被婉拒,出門時,原本笑臉相迎的門童不再爲他開門。那不信任的目光刺痛了王鵬。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規定:只有達到某個指標的人才可以自動續約來年繼續當志願者。然而即使經過了百般努力,在成爲志願者的第一年,王鵬最終也只募得5000元,“我的志願者生涯要結束了吧。”他這樣思考着。沒想到在第二年秋天他收到了來自北京的Email,詢問他是否願意繼續爲基金會服務。原來,與他同做志願者的人大多碌碌無爲,甚至業績爲零,他竟是第一年天津地區表現最好的志願者。第二年他放下包袱,繼續上路。

轉機出現:在高校找到知音
“條條大路通羅馬”。幾經思考之後,王鵬決定改變“工作”思路——組織大學生社團做宣傳義賣。很快,他把想法付諸了實踐。他先是與北京總部進行溝通,再通過各種方式聯繫天津高校的團委和學生社團。那段時間,他開車奔波於北京總部和天津各高校間,逐一溝通,做策劃、做海報、籤合同、協商場地、協調時間,把專用桌布、貨架、傳單以及義賣品從北京親自送到各個學校。2005年底,由他一人策劃、組織、實施的天津市7所大學共同參與的UNICEF高校活動成爲現實。
考慮到大學生屬於無收入羣體,王鵬打破賀卡整包銷售的慣例,讓學生志願者們拆包義賣,剩下的散卡由於無法收回,他只好自己買下。校園志願者丟失義賣品造成的損失也都是由王鵬個人補上。事實上,王鵬成爲了UNICEF天津高校活動中最大的買家。王鵬說:“高校活動的精髓不是義賣多少錢,而是宣傳幫助貧困兒童的思想。”之後幾年裏,UNICEF義賣活動在天津大學和中國民航大學發展延續,王鵬每年都會去參加現場活動,在禮堂演講,義賣活動被更多人熟知。
澆灌志願之花:家人給我力量
這幾年的志願經歷實在不易,身邊也會有不少不解和質疑的聲音,可是妻子卻對王鵬說:“這是件好事,你喜歡就做吧!”
妻子的支持源於精神,也踐於行動,每次學校義賣結束,王鵬都要清點義賣品和宣傳工具,有時甚至要整理到深夜,這時妻子都會幫他。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女兒會用帶有UNICEF字樣LOGO的杯子喝水、抱着帶有UNICEF字樣LOGO的玩具熊睡覺,會給過生日的小朋友們送UNICEF賀卡作爲禮物,直到後來她還親身參與了UNICEF的活動,這些都讓王鵬頗感欣慰。
志願者沒有任何報酬,普通的志願者甚至無緣見到那些被幫助的孩子。然而,王鵬八年間從始至終堅守直至UNICEF終止中國志願者項目。“我們都是普通人,幫助不了所有的貧困兒童,但是我們作爲志願者爲他們努力了,總會有一部分孩子的生活會因此而得到改變!希望笑容出現在每個孩子的臉上!”2008年,王鵬成爲中國唯一榮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榮譽志願者”稱號的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