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昨天,天津等40省市消協(消委會、消保委)與中國消費者報社、中國消費網共同發佈了《全國食品安全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超過四成消費者不仔細看食品標籤及說明;79.46%的消費者表示對食品安全問題“遇到過,但較少”;超過六成消費者遇到過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不易辨識的情況;遇到食品安全問題後選擇找商家要求退換或賠償的消費者佔比最高,但仍有19.91%的消費者“忍氣吞聲,自認倒黴”;六成多消費者對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從統計結果不難看出,消費者在對加大處罰力度、增加連帶責任的規定表示認可的同時,對法條能否真正落實,似乎信心不足,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
A
超四成消費者
看標籤不仔細
調查發現,消費者在購買食品場所的選擇上,92.89%的消費者通常會在超市等大型購物場所購買食品,超過五成消費者會選擇便利店和農貿批發市場,還有三成多的消費者會選擇網店和食品零售店。
在被調查者的消費習慣上,《報告》顯示,44.37%的消費者在購買食品前會查看包裝標籤及說明,但看得並不仔細;還有1.53%的消費者根本不看包裝標籤。在“消費者關注食品包裝上的哪些信息”中,92.42%的消費者表示會關注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但是有超過四成的消費者不關注食品生產廠家、廠址及產品成分等信息,六成左右消費者不關注食品添加劑、貯存條件、規格、淨含量及食品安全標識等信息。
B
近八成消費者
偶爾遇到食品安全問題
《報告》顯示,在消費者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中,“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事項沒有顯著標註,不易辨識”佔比超過60%;“宣傳虛假或誇大”、“餐飲企業生產環境髒、亂、差,衛生不達標”和“標註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過了保質期還在銷售”這三種情況佔比均超五成;另有四成消費者遇到過食品摻假摻雜、腐敗變質、黴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情況。
在遇到上述食品安全問題後,根據《報告》顯示,消費者選擇向商家要求退換或賠償的佔比最高,爲56.70%;向行政部門或消協投訴的,排在第二位,佔比17.81%;直接聯繫生產廠家的則較少,僅爲4.29%;還有19.91%的消費者會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黴”。
C
七成多消費者認爲
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利慾薰心
在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的總體看法方面,《報告》顯示,51.25%的消費者持悲觀態度,認爲問題很多,並表示擔憂;33.07%的消費者則持相對樂觀的態度,表示“有些問題,但可以解決”。
從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來看,七成多的消費者認爲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利慾薰心,而相關部門執法不嚴,監管力度不夠,以及對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懲罰力度不夠,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主因。
此外,還有54.20%的消費者將原因歸咎於自身,認爲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知識的欠缺以及自我保護能力不足也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
D
超六成消費者
對新《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
2015年10月1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但63.41%的被調查者表示對新的《食品安全法》瞭解很少,甚至有12.50%的消費者完全不瞭解。對於新《食品安全法》,73.41%的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是投訴能否得到及時處理,37.45%的消費者關心從源頭到餐桌如何實現食品的全程監管,37.89%的消費者關心各部門能否狠抓落實,嚴格執法,讓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
對於新《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對不法行爲的懲處力度這一舉措,《報告》顯示,64.24%的消費者表示效果很難說,關鍵要看是否真正落實到位;30.88%的消費者表示非常好,可形成有效震懾;僅有4.89%的消費者持否定態度,表示這一舉措未必能起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