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匆匆逝過,糉葉今又飄香。
因猴年民間農曆閏月而遲到的端陽節,其濃郁的清香並未比往年清淡多少。今天清早,太原市汾河公園裏許多熱衷晨練的人手中大都多了個小袋子。裏面有自家包制或買來的形形色色糉子,成爲今天太原人早點的主食。
太原人向來對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情有獨鍾。現如今的超市成了社會風潮的晴雨表。太原漪汾街華宇購物廣場是太原市一家大型超市,上午這裏的食品專櫃大廳已客流滾滾,人滿爲患。太原老字號雙合成鮮糉櫃檯前及旁邊的江南餐飲集團的專櫃成爲“衆矢之的”。白米紅棗糉、桂花細沙糉、田園南瓜糉等幾十個種各色品種的糉子均爲顧客最愛。商家用新竹編制的花籃裏,一隻只米糯棗香、甜柔爽口、製作考究、別具一格的糉子給人們帶來好心情。
山西文聯的韓先生一口氣買來七竹籃糉子。“二老一籃、子女兩籃、好友送三籃,自家留一籃,正好分完。”韓先生屈指道來,快樂情緒也不禁感染着身旁排隊的人。
一頭汗珠的售糉姑娘告訴記者:年年端午的糉子銷路都分外好,今年吃糉子的人顯得格外多。十多天前就開始上櫃的各路糉子天天都賣得所剩無幾。剛纔已是第三次向廠家發出“緊急調運令”了。
太原人端午吃糉子嘗的是清甜,品的是文化。一張碧綠的糉葉,把糯米紅棗花肉綠豆之類一包,遠古的詩意,現代的情感,共冶一爐。有人曾評說:在中國人所有的美食當中,惟只糉子有此整合之美,更兼以全民族的紀念意義。
端午節前幾日,太原市有媒體對太原多所小學中的學生做了一次關於端午節的問卷調查。統計表明:三成學生認爲端午節起源於泰國、韓國或日本。另有三成學生將端午節紀念的人誤填爲孔子、李白或司馬光。
“韓國將其江陵端午祭申請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我們中國人提了個醒。”山西民俗專家、太原師範學院社科部郭春梅教授對源遠流長的本國傳統文化和風俗受到冷落,甚至有出現文化斷層的危機憂心忡忡。
“民俗是文化的活化石。”郭教授呼籲將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定爲中國法定假日,並組織活潑有益的文化民俗活動,小學生文化教育裏適當加入相關典故、知識,留給傳統風俗和文化一個發展、融合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