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煤勾結整頓風暴”遭遇乾股癥結
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表示,如果一個最後通牒就能制止官煤勾結,反腐敗工作就不會如此艱難
山西煤老闆目光向外
劉平說,他早就預料到了一切。
劉平是山西省大同人,他與幾個自然投資人一同在山西晉中市榆次區開了一個煤礦。9月初,劉平到吉林長春的“東北亞投資博覽會”上,準備尋找到朝鮮開礦的機會。
在劉平眼中,“乾股”幾乎是所有山西人都知道的名詞,它是指煤礦主們向政府部門人員“白送”的股份。在實際操作中,或是政府工作人員以他人名義分得乾股,或乾脆就是另外的文字、口頭股份協議,這些股份並沒有體現在企業登記的股權結構中。
“像這樣的情況,讓官員撤資就很難操作,即使真有在工商局的企業註冊資料裏明確表示出了官員參股的,也可以在大限到來前轉讓給他人,而不用選擇‘退出’。”劉平說。
同樣意識到這項工作艱鉅性的,還有國家安監總局的官員。
9月22日,國務院要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企負責人從煤礦撤資的最後期限,全國情況並不十分樂觀。
至9月25日晚,已有27個省級單位向國家安監總局彙報有關清理情況,據貴州、湖南、河北等九個省的不完全統計,共497人登記從煤礦撤出投資,其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325人、國有企業負責人172人。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另外一種景象。據報道,截至9月22日,內蒙古無一官員撤資,有關人員宣稱“寧不當官絕不撤股”。河南省已經將撤資的最後期限,寬限至10月10日,河北省的最後期限也延長到9月30日。長期而艱苦的戰鬥“如果發一個最後通牒就能制止官煤勾結,那反腐敗工作就不會如此艱難。”國家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黃奕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說。
在黃毅看來,制止“官煤勾結”將是一場長期而艱苦的戰鬥,“安監官員如不保持清廉,則監管制度必然形同虛設;即使安監官員未被‘拉下馬’,但如果那些手中掌管着審批大權的各個行業的政府官員紛紛‘溼了腳’,與礦主結成‘統一戰線’,安全監管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執行。”
9月26日,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在安監總局的視頻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繼續抓好清理撤資工作,逾期不主動撤資、申報的,一經查實,就地免職,依法從嚴懲處。
黃毅表示,除了依靠自覺,更重要的是強化監管制度,一旦違反,絕不姑息。“吹哨人”頻顯威力來自監管體系外的舉報也開始起作用。
2004年底,一封舉報信促成了湖南婁底35人的“官煤勾結大案”浮出水面;今年7月,山西寧武“7·2礦難”中,亦是對瞞報礦難死亡人數的舉報,導致多名官員被捕。
劉平所在的山西省近日出臺規定,對舉報非法煤礦的舉報人,最高可獎勵5萬元。
“現在出了礦難,很難瞞得住,隨時都有可能被舉報。”在劉平看來,舉報人的頻頻出現主要是因爲利益密切相關,如果與舉報人利益關係並不緊密,舉報仍然不可能大量出現。
目前山西省規定,礦難遇難礦工每人可獲得不低於20萬元的賠償,同時,還要對發生礦難的煤礦進行100萬元/人的罰款。
“寧武礦難,很可能是某個家屬的賠償不到位,結果發生了舉報。”劉平分析道。
劉平所在的山西是中國煤礦的生產大省,也是最近整治非法開採力度最大的省市之一。
9月9日,山西省代省長於幼軍再一次表態,堅決懲處暴力抗法、打擊報復執法人員和舉報人的行爲以及非法違法煤礦背後的黑勢力;堅決懲處參與非法違法煤礦利益分配或收受賄賂,爲其充當保護傘,妨礙整治工作的幹部,嚴肅教育處理消極懈怠、工作不力的幹部。
截至目前,山西省已有部分官員因爲官煤勾結被撤職。“現在,哪個鄉、鎮的煤礦出了事故或者有黑口子(非法煤礦),鄉、鎮負責人就要丟帽子,他們能不怕嗎?”山西省中陽縣安監局一位官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出走劉平仍然開着煤礦。儘管在長春沒能和朝鮮方面談妥,對他而言,適當地調整策略,也要生存下去。
早在2003年,山西省便規定,在未來幾年內,全省將關閉大約三分之一的煤礦,落實到各縣,一些產煤大縣甚至要關閉數十座煤礦。
“這倒不是大問題。”劉平說,在省裏的規定中,這些煤礦並非全部關閉,而是可以“整合”,比如,在附近的幾個煤礦可以“整合”成一個煤礦。
“只聽說煤礦被關閉,但沒有聽說哪個礦被炸掉,徹底關掉。”劉平笑笑說。
劉平認爲,山西省對煤礦的嚴格管理走在了外省前列,爲此,到朝鮮開礦不成的他也在關注着四川、內蒙古等地的煤礦投資環境。
“誰要是能幫我介紹成功(投資),只要能掙錢,我依然可以送他乾股。”劉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