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賽的男選手雖然不多,但是論起手藝來,也是“鬚眉不讓巾幗”
|
|
|
比賽剛進行完,幾位選手就切磋起技藝來,還引來很多市民前來“偷藝”
|
|
|
糉藝大賽的主辦方將選手們的作品都送到養老院,讓老人們來品嚐美味的糉子
|
昨天,別開生面的糉藝大賽在一片熱鬧聲中舉行。大賽聚集了不少天津衛包糉子的好手,亮相的不僅有糉子新品種、新造型,還有一些即將失傳的“老絕活”,讓人們大飽了眼福。
新老絕活同場競技
最佳創意獎的獲得者是曾獲得糉子外觀設計和食用新型兩項專利的張馨予,比賽中,她的絕活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看到張馨予包的五角形糉子嘖嘖稱讚,說從來沒見過這麼漂亮的糉子。20號選手朱德榮是個男子漢,在一羣女性選手中顯得很突出。他根據祖傳的包糉子技法將五個大小不一的五角糉串成一串,起名爲“全家福”,祝願每一個家庭都能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8分鐘,24個糉子
除了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傳統糉,大賽上還涌現了一些包糉子的職業快手。最快速度獎被11號選手孫永英獲得,她在規定的8分鐘時間內包了24個漂亮的小糉子。在最快速度比賽環節中,只見選手們個個身手敏捷,現場爲每位選手準備的米和糉葉數量頻頻告急,在比賽過程中,工作人員們不停地爲每位選手增添原料,他們感慨地說:“真沒想到他們都包得那麼快。”
選手自備“獨門祕器”
在比賽現場,參賽選手們紛紛帶來了自家包糉子的“祕密武器”,有長約十幾釐米自己製作的“糉子鋼針”、有小小的鉤針、有牙籤,這些“祕密武器”都是用來協助捆綁糉子的。記者觀察到,這些帶輔助工具的選手全都放棄採用提供的線繩,而是先將糉葉撕成細細的繩子再借助工具穿過糉子巧妙地捆紮起來,又簡捷又環保。
大賽現場變成課堂
大賽不僅雲集了衆多包糉子好手,也吸引了很多熱心市民,特意來到大賽現場學習。比賽剛一結束,選手們就開始切磋技藝,幾位表現非常突出的選手一時間成了“明星”,人們紛紛上前討教經驗和方法,還有不少人向獲獎者要一個“樣品”,表示回家後要仔細研究。雖然大賽已經結束了,在這些參賽選手的眼中,比賽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和那麼多有着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聚在一起,品味中國傳統節日的深邃內涵。
盼傳統手藝再發揚
作爲此次比賽的評委,特意從北京趕來的好利來公司品控部經理黃勇對記者說:“這個活動非常有創意,它讓人感覺到天津人民對傳統節日和文化的熱愛,同時也表現出主辦單位對市民的人文關懷。”
最佳創意獎獲得者張馨予告訴記者,去年她曾試圖在本市推廣她的糉子專利,但是後來不得不去找北京的機構。而今年看到天津這麼重視傳統手藝文化,真是很高興。此外,很多來參賽的選手也表示,多少年傳下來的這些技藝從沒向外界展示過,真心期盼能多開展這樣的活動,挖掘民間手藝,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繼承併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