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出風斗和氣眼絲棉蘸色染圖案
老城博物館館長尚潔說,房子掃乾淨了,就要糊窗戶,所以“二十五,糊窗戶”從情理以及幹活的次序上也說得過去。過去窗戶並不安裝玻璃,而是糊上一層紙。這層紙經過一年的風吹日曬雨淋,難免會出現破損,有了破洞,人們就拿一張白紙抹上漿糊補上,一年下來窗戶上會出現很多補丁,看起來不美觀,所以過年前一定要換層新窗戶紙。
舊時房屋均採用四樑八柱的結構形式,牆壁不承重,因爲磚非常貴,民間建房多將房屋前檐窗臺以上的地方用木板裝飾。窗戶爲百眼窗格,外面或油或漆,屋裏面則糊粉連紙,下層窗格的面積較大,無論有什麼變化,中間必然會出現一塊大空白,這片空白要用朱紙來糊,因朱紙比較薄,可以透出光亮來,室內的光線也就更充足了。喜歡漂亮喜氣的天津人,爲了美觀,就剪一些寓意美好的圖案張貼在上面,這項習慣也漸漸演變成了現在各式各樣的窗花。
糊窗戶並不是將屋裏糊得密不通風,而是留出風斗和氣眼,保證空氣流通,室內既有新鮮空氣,而且還不會出現過堂風。那時候裱糊窗戶多由專業的扎彩匠來做,除了裱糊窗戶外,還兼做裱糊頂棚的工作。工匠們是居民早就預約好的,更有些裱糊師傅,是常年爲老住戶服務的“簽約”工匠。裱糊房頂的紙是一種專用的帶漿紙,經水一刷便粘在屋頂上。紙的顏色分爲白色和彩色圖案几種,講究的人家還常常先用白紙裱糊,再用絲棉蘸顏色“拽染”出,十分瑰麗、奇特。
清朝的時候,玻璃傳進了天津,天津人家的窗戶式樣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人們開始把窗戶下層裝成“三塊瓦”的形式,上層裝上可開啓的“鋪地錦”花格窗櫺。這樣的造型使得室內更加明亮了,但貼窗花的民俗卻沒改變,而且窗花還出現了隨形而變的演變,品種以及樣式都更豐富了,與時代變化緊緊相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