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秀新(圖片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網站)
6月27日,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衛紅同志在華中農業大學宣布了教育部關於華中農業大學校長的任免決定,鄧秀新同志任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張端品同志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華中農業大學校長職務。教育部有關司局、湖北省委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出席了宣布大會。
鄧秀新,男,1961年11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1995年5月至2002年3月任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2002年3月被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鄧秀新簡歷
鄧秀新,男,漢族,1961年11月11日生,湖南宜章人,博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我國著名果樹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2年畢業於湖南農業大學園藝系果樹學專業,後在華中農業大學攻讀果樹學碩士與博士學位,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果樹學博士。1989年與1993年兩次赴美國佛羅裡達大學柑橘研究及教育中心開展合作研究。1990年任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遴選為博士生導師。1993年5月—1995年5月任華中農業大學園藝系主任,1995年5月—2002年3月任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1993年至今擔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任國際柑橘學會執行主席,農業部種植業專家顧問組成員,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柑橘學會理事長、湖北省園藝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學會細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園藝學報》、《武漢植物學研究》、《果樹科學》編委,《華中農業大學學報》主編,《Scientia Horticulturae》共同主編。曾任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鄧秀新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柑橘細胞工程技術與遺傳改良。他圍繞柑橘育種中存在的多胚性乾擾、許多品種雌和/或雄性不育導致雜交困難以及生殖周期長等問題,利用我國種質資源豐富的優勢,采用細胞工程技術結合分子標記,在育種技術、材料創新、資源評價及品種推廣應用等方面開展了20餘年的工作。主持承擔了『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國家攻關等多項重大研究項目,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其主要學術成就和貢獻有:
(一)建立起細胞融合、培養及再生技術體系
在我國率先建立起柑橘原生質體培養技術,建立起柑橘原生質體融合再生和雜種的分子鑒定技術;完善了化學和電誘導融合技術方法,建立起非對稱融合的實驗技術;成功地將現代的分子標記技術(RAPD、AFLP、SSR、SCAR、MSAP等)應用於融合再生植株的遺傳分析中,這些研究在技術上構成了我國果樹乃至整個木本植物最為完善的細胞融合技術體系。迄今,已建立起包含世界主要種類和品種70餘個基因型的胚性愈傷組織庫,獲得柑橘屬與金柑、九裡香、黃皮等屬間及屬內種間體細胞雜種30餘個以及一批胞質雜種,豐富了我國柑橘育種材料,同時為改良我國品種提供了寶貴的親本。
(二)柑橘細胞工程技術及由此產生的材料直接應用於育種實踐
將獲得的體細胞雜種與我國一些地方品種雜交,經過胚胎搶救獲得了體細胞雜種與沙田柚、本地早橘等8個組合的200餘株三倍體後代,有望選育出無籽的三倍體無核柚子類型。在體細胞雜種的有性雜交過程中,發現雜交後的果實胚敗育,從而提出『應用體細胞雜種的花粉授予二倍體柚子,當年實現種子敗育,生產癟籽柚,從而提高柚子品質』的新思路,不僅為種子多的柚子品種提高品質找到了一條途徑,同時,為植物體細胞雜種的應用開拓了一個新領域。此外,建立起柑橘、苹果等果樹成年態及幼年態的材料離體保存(低溫和超低溫)技術體系,在柑橘成年態的離體培養再生方面取得突破,在保存過程中發現逆境處理可以提高保存材料的再生能力。
(三)分子標記與種質資源評價
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對我國主要的柑橘種類和品種進行評價,建立起251份資源的RAPD指紋圖譜、29份種類的AFLP和SSR指紋圖譜,為我國柑橘資源保存、引進和育種提供了參考,受到國際種質資源研究所(IPGRI)高度重視。
(四)品種選育與服務產業
利用國際合作和國家『948』項目的支持,經過10年試驗,已篩選出適合我國長江流域栽培的『紅肉臍橙』、『HB柚』等品種,引進、示范、推廣了一批柑橘新品種和配套技術,建立了無病毒良種繁育基地,目前正在湖北、湖南、江西等7個省(市)種植推廣,示范推廣面積達45萬畝。這些年來,他紮根農村,足跡遍布三峽庫區、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我國的主要柑橘產區,為柑橘主產區提供臍橙、柑橘、柚子等良種達60餘個,無病毒種苗或接芽60餘萬株(個),培訓乾部3.餘萬人,農民10萬餘人。其推廣的品種已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1989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科研類)二等獎,1992年獲中國科協第三屆青年科技獎,2001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年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9年獲『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被國家科委及國家教委評為『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國務院及國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被湖北省委授予『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4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7年先後獲得『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稱號』、中國僑聯『科技創新人纔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