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百年老店“狗不理”正式啓用英文名稱——“go believe”以來,質疑聲和爭議聲始終未絕。同狗不理一樣,之前,包括全聚德、同仁堂在內的北京6家老字號在確定了各自的英文名字後,也同樣在社會上引起爭議。
中華老字號紛紛熱衷起“洋名”,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自信,是“崇洋媚外”,還是爲了提高國際知名度,開拓海外市場,引人深思。
“狗不理”有了英文名“go believe”
3月4日中午,天津市民張東昇帶朋友到天津狗不理和平路大酒店用餐時,突然發現,狗不理已將百年老店的英文名字,從漢語拼音的goubuli,改爲“go believe”。酒店的工作人員告訴他,“go believe”已正式成爲狗不理的英文店名。
中華老字號狗不理爲何要起英文名?這個“洋名”又是怎麼來的呢?狗不理集團辦公室主任周學謙介紹說,以“狗不理”爲代表的中國特色小吃雖然美味可口,可是中國味兒太濃也有缺點,像“狗不理”3個字根本無法直接翻譯成外文,否則就鬧出了“狗都不理的包子”的大笑話。
記者在採訪中就曾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在天津一家船務公司做報單工作的司小姐的幾位德國朋友曾到天津看德國對挪威的女足半決賽,順便嚐嚐中國特色小吃。可一天下來,充當導遊的司小姐就感覺吃不消了。
“每到一些中國味道濃厚的飯店,我的英文就卡殼了,而且我確實不知道怎麼翻譯‘狗不理’包子。”司小姐說,她半直譯半解釋地把“狗不理”用英文講給這幾名德國人聽時,她看得出來,這幾個德國朋友並沒有真正理解“狗不理”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一個還問她,包子餡兒是不是狗肉做的。
周學謙告訴記者,隨着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中國將迎來大量的外國遊客。爲了將中國傳統美食介紹給更多的外國客人,在天津市餐飲協會牽頭下,集團開始向社會徵集英文店名,最終選定了“go believe”。
周學謙告訴記者:“‘go believe’與狗不理的漢語發音最接近,而且英文意思簡單、便於理解,這個名字的中文意思是‘去誠信的地方’,這對吸引國外顧客、提升企業形象也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