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字號起洋名要有文化特色
據記者瞭解,在狗不理取洋名之前,包括全聚德、同仁堂、瑞蚨祥等在內的北京6家老字號也確定了各自的英文名字。而且,隨着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更多的中華老字號正在徵集洋店名。老字號到底該不該取洋名?該如何取洋名?引人思考。
天津社科院王來華教授認爲,狗不理起洋名應當成爲一個標誌,即我們的工商企業開始融入到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經濟體系之中。顯然,我們的企業擁有的所謂“洋名”,既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族和人民實現交流和擴大對外開放的手段,也是推進我們的企業自身更好地走向世界、服務世界,獲得更大的世界市場份額的手段。因此,“洋名”在實質上不是一個“包裝”,而是一種體現我們民族與其他民族平等對待和相互交流的態度,一種在我們的經濟逐步發展之後又再續輝煌的氣魄。
王來華說,當然,既然“洋名”的實際用途和意義都很重要,因而,在獲得“洋名”的過程中,應該嚴肅認真,講究格調和文化蘊涵,並體現自身的文化特色。
天津科協辦公室副主任趙洪韻認爲,百年老字號在走向國際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一個洋名字,但沒有必要另起一個,最好的辦法是以漢語拼音將老字號拼一下即可。取拼音作洋名,比較討巧,保留了品牌的原汁原味。日本的豐田原來叫TOYOTA,豐田進入中國市場,並沒有另起一箇中國名字,而是簡單地做了一下翻譯,TOYOTA譯作“豐田”。東芝、松下,都採取了同樣的辦法。而我們如果用現成的漢語拼音解決這個問題,比他們的辦法更加高明。
馮驥才指出,老字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起洋名要體現文化特色,體現物質文化遺產的附加值和含金量。爲了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老字號起洋名要多些中國化,少些外國化,多些文化味,少些洋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