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受害者接收到的冒名者發來的致歉短信 |
有些不可思議、幾無可能之事一旦成為事實,即便是偶發的個案,仍具有普遍意義上的反思價值。5月5日《中國青年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藍本:羅彩霞,一名普通的農家女,被冒名頂替失去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無奈只得復讀一年。然而,夢魘並未過去:因為身份信息被篡改,在新學校,她申領教師資格證,甚至畢業證、學位證等都面臨大問題。而頂替羅彩霞身份的,是他的同班同學,當地公安局政委的女兒。
冒名頂替上大學之事以前算不上新鮮,但如今甄別技術進步了,制度也日漸成熟,一廂情願的冒名讀大學何以還能得逞?
有人說,此事得逞當然離不開孩子他爹。有扭曲的權力尋租,必然能找到一個個『畢姥爺』。這個邏輯當然沒問題。在一些權力張狂、環節獨立的領域,突破制度關口的難度並不大,一個人或者一個部門,就可以輕松完成尋租流程。但是,如此離奇之事竟然大大方方地發生在以嚴格著稱的高校招生錄取領域,其個案帶來的震撼遠比房地產腐敗窩案等更要強烈:一者,高招乾淨度某種意義上代表著社會的良心,關乎社會各階層公平流動的可能,也是我們必須誓死堅守的一道底線;二者,高招中環節眾多,制度畢竟完善,如果這一系列程序都能被『斡旋』,這就值得深思了。
從體制機制而言,這一事例恐怕不能到主使者一人為止。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還羅彩霞一個公道的問題。此事更促使我們反思:突破『不可能的關口』需要多大『能量』?如果沿著這個問題溯本追源,我們也許會發現:那些眾多看似堅不可摧的制度堡壘,在一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權力手中,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在冒名讀大學一事上,其實所有的問題最後只剩下兩個:為什麼當事者認定憑自己的『能量』可以突破大學招錄的制度正義?為什麼林林總總的各色人等願意並能夠為之效力?
答案只有一個,某些不受制衡的權力正在以網絡化的形式抱團突破制度底線。而一旦它們成功『突圍』,這種合力必將繼續以利益結盟的姿態投桃報李,並以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法則讓權力正直者舉步維艱。最壞的結果就是:權力場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場,權力通吃,無權被吃。至於制度或者體制,只不過是它們用來規制異己階層的號令槍而已。
某種意義上說,權力的異化或者尋租無可禁絕,正如古語雲『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一樣,符合辯證法。但是,我們最當警惕的,是權力網狀尋租、系統地異化。我們不指望所有的公權都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起碼不能出現『萬夫當關一夫隨便開』之詭異。新聞遠未結束,真相尚待厘清。我們想看看,究竟哪些人、哪些制度為冒名讀大學事件打開了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