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6月11日,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羅京追悼會及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中新社發
6月11日,央視著名播音員羅京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舉行,近萬名各界人士前往吊唁。中新社發
生前兢兢業業,死後哀榮備至——這,可以說是中央電視臺著名播音員羅京的寫照。
如果僅僅是一個播音員之死,恐怕不會引起如此大的關注度。從羅京六月五日逝世當天,華文媒體就開始不斷鋪天蓋地報道,其同事朋友也不斷在網上或采訪中表達哀思之情,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的一紙唁電,更是將這種哀悼上昇到相當的高度。
有評論認為,羅京的逝去,標志著一個播音時代的結束。的確,二十多年來他以沈穩、大方、莊重的播音風格獨樹一幟,本身已經成為中國播音員的標杆;舉目播音界,很難有人接下衣缽。但是否因此,《新聞聯播》就將會改換風格,結束一個播音時代,恐怕還言之過早。
筆者認為,與其說是一個播音時代的結束,不如說是一個時代記憶的結束。羅京主播《新聞聯播》二十六年,一九八零年之後的幾代人在他的聲音中長大,八零前的父輩則在他的聲音中經歷時代變遷,世界劇變,巨人逝世,國家大慶……有血有淚,有笑有痛的記憶中,抹不去的是羅京那鏗鏘沈著的聲音。
如今,一旦這聲音『人間難得聞』,那些記憶全部湧上民眾心頭,大時代的變遷中牽連著個人命運的輪轉,再加上羅京的英年早逝,瞬間從日日可期變為陰陽兩隔,世事無常的感喟自然也就有感而發。
毫無疑問,《新聞聯播》成就了羅京;這個每天都有幾億雙眼睛在盯著看的節目,公眾影響力毋庸置疑。但凡一個人,能坐到『聯播』的主播臺前,他(她)就成為公眾關注的名人了。身為公眾名人,一顰一笑都被放大、放大再放大。
縱觀各方對羅京的評價,『認真』、『善良』、『隨和』、『開朗』、『顧家』,此外他多纔多藝,熱心公益,一切的一切都是正面和乾淨的。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能夠經得起如此放大而形象依然『高大』的公眾名人,實在屬於稀缺資源。民眾對他深情的懷念,未必不是有這樣的心理情結。
一個好人的離去,引發中國民眾對記憶中時代的集體回憶。行文至此,筆者亦不能免俗,『羅京,一路走好』。(原題:一個好人的離去與中國民眾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