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垃圾』,我們該怎麼辦?是被動的讓自己的家園在不久的將來變成『垃圾圍城』,還是主動嘗試著去『有效處理』?
我想任何一位有責任感的公共決策者都會選擇後者。不過城市治理可不像做選擇題那麼簡單,城市垃圾到底該如何處理,該不該燒,怎麼燒,在哪裡燒……問題一個接著一個。
就此問題,網絡上、媒體上近日正在展開一場『真理與問題』的大討論,主題是廣州番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是否應該建設。
據了解,廣州日處理生活垃圾7000噸的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將於2011年填滿封場,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的番禺生活垃圾填埋場將於2012年填滿封場,如果不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全市將面臨『垃圾圍城』的巨大危機。
為避免危機的發生,廣州市政府准備在番禺地區建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此舉卻遭到番禺華南板塊小區居民的強烈反對。此事被媒體曝光後,國人展開熱議。而闡述垃圾焚燒危害性的帖子更是在各大網站上廣為傳播,網友們旁征博引,個個仿如專家。
網友的論據主要是垃圾焚燒後的毒氣會使污染的范圍更廣,毒性更大,焚燒後的灰燼需要填埋,這還會造成二次污染。而西方國家在焚燒垃圾時,經過了嚴格而科學的分類,不能燒的絕對不燒,廣州在垃圾不分類的情況下進行焚燒,惡果無法估量……力圖一一駁斥當地官員有關垃圾焚燒是垃圾處理的唯一出路;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英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等論斷。
垃圾治理本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專業性問題,上述論斷孰是孰非,只有待專家進行評斷了。但該事件卻折射出一個比垃圾治理本身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否尊重民意!
幸好,決策者意識到了問題的本質。經過長時間的碰撞後,前天,廣州番禺區長與100多名小區業主進行了面對面談話,稱『項目環評不通過,絕不動工,絕大多數群眾反映強烈,也絕不動工』。此外,番禺向全區250萬人民發出倡議書,稱將在全區進行為期半年的垃圾處理問題大討論,廣泛征求民意。廣州城管委還表態:垃圾焚燒廠建設與否最終決策者是市民。
好一個『最終決策者是市民』,在此關鍵時刻,政府的一句問計於民,瞬間溫暖了老百姓的心,將信任危機急速扭轉。
如此看來,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垃圾處理乃至公共治理的好壞,在於尊重『科學』的同時,還應尊重一下『民意』。畢竟,建立在響應民意,解決民懮基礎上的公共治理,纔是最科學最有效的治理。而『愛民、親民、為民』更是權力決策者代代相傳的光榮傳統,伴隨著民主進程的加快,建立服務型政府,著力使政府由『管民』過渡到『為民』,已成為我國政府改革和發展方向的新定位。
在某些地方『官意主導民意』之格局尚未被打破的情況下,廣州為了更好地處理垃圾問題准備廣泛聽取民意,讓全區人民積極參與,舉全區之力,集全區之智。如此力求使決策與民意相契合,既不唯GDP論英雄,又不像當初只顧著『行政效率』,而是與市民進行有效溝通,完善民意表達機制的做法,的確值得稱贊。
不過,我們在為廣州這個進步叫好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一些公眾的擔懮:此次為期半年的民意征求,會不會最終把民意於無形之中過濾掉,成為『沒有結果的征求意見』?——希望這只是擔懮。不過,是否杞人懮天,半年之後便可見分曉。(李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