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要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要促進教育公平,要實現教育家辦學,要培養“拔尖人才”,需要抓住“去教育行政化”這個牛鼻子。
溫家寶總理最近召開五次座談會,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座談會上,來自各級各類學校校長和教師代表,教育專家、學者,大、中學生及學生家長代表、教育管理系統負責人,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
教育體制改革千頭萬緒,如何才能抓住牛鼻子?這是人們最爲關心的問題。
“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大力倡導教育家辦學”,這是溫總理在座談會上強調製定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必須堅持的4個要點。
剖析這些要點,我們可以發現,要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要落實這些任務,要達到這些目標,核心是要“去教育行政化”。
首先,只有去行政化,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纔有可能落實,中國高校“世界一流”的夢想纔有希望,培養“拔尖人才”纔有希望。
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問題多積弊已久,國民對高校教育主要有兩個不滿意,一方面對大學的教育成果不滿意,出不了傑出人才,出不了大師;另一方面高校日益功利化,學術浮躁、學術腐敗、招生醜聞等層出不窮。這些人們一再詬病的大學教育亂象,“病源”都可追溯到教育行政化。
在目前這個教育管理體制下,一個教育部門的一般官員到高校“檢查”,就可以讓一校之長停下手裏的工作作陪;學校裏一個行政小官員,就可以對資深的老教授發號施令;大家都圍着行政化下教育撥款轉、圍着官員任命權轉、圍着由此而衍生的各項考覈轉。功利化滲透了校園各個角落,金錢當道、學術墮落、只顧眼前利益。
只有變依靠行政權力治校爲以教授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治校,才能激發高校的活力與創造力,“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纔有希望,中國高校“世界一流”纔不是癡人說夢,才能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出“拔尖人才”。
其次,只有去行政化,教育家辦學纔有可能實現。
在行政化的桎梏之下,校長有級別、有官位、要周旋於各種複雜“應酬”之中,難有真正精力抓教育。目力所及,中國當下又有哪幾個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家辦學”?可知教育行政化危害之大。只有讓校長脫去“官帽”,從繁忙的行政任務和行政應酬中解脫出來,才能“讓那些有終身辦學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擾誘惑”,一心一意抓教育,一心一意謀發展,纔有可能成爲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家辦學”纔不是一個口號。
只有去行政化,教育公平才能順利推進。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無需贅述,但當前,以擇校費、擇校熱等爲表象的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公平欠缺有蔓延的趨勢,正在日益演變爲一大社會問題。一些所謂的“名校”越辦越大,以至於一個年級甚至一個班的學生人數相當於一個“弱校”全校學生數。窮者更窮,弱者更弱。而造成教育不公,行政力量就是重要推手之一。此前廣東兩會上爆出四家省級機關幼兒園“吃偏竈”,獲得高達800多萬的財政預算就是一例。
當然,一提教育公平,有些人就以爲是簡單地讓教育資源削峯填谷,吃大鍋飯。這一點,溫總理講得很清楚:“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義,更不是一個模式辦學,千篇一律、千校一面。”“鼓勵出名校、出名師、出名人。”
但出名校、出名師、出名人的方式,不是目前這種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行政資源,用“吃偏竈”的方式“堆”出來的,而是鼓勵在相對平等的條件下開展的競爭。
教育體制改革,難點多多;教育去行政化,知易行難。
“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衝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的束縛,樹立現代辦學理念”,溫總理強調“要從實際出發,允許實驗和探索。”
實際上,教育去行政化在有些地方已經先行先試。
前不久,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被聘爲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就明確表示要去官化、去行政化,並表示深圳將通過地方立法明確南方科大的自主辦學權。有了總理的明確表態,我們感到,南方科大“去行政化”的努力大可期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畢竟只是綱領性的,行政化具體如何“去”,還得有科學統籌的考慮,要有具體的細則和可操作的措施。這其中,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有放棄部門利益的勇氣,有歷史的使命感和認真負責的精神,也需要像深圳這樣的地方先試先闖,通過一項一項具體的改革去搬掉一座座大山,爲民族未來把教育體制改革向前推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