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蟻族——『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他們像螞蟻一樣『高智、弱小、聚居』,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較高的智商和知識水平,畢業後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鄉結合部,過著比較艱苦的生活。在京、滬、廣等一些城市中,蟻族應經形成了龐大的群體。
然而,在濱海新區這個國家正著力打造的區域裡,『蟻族』的生存現狀又是怎樣的呢?昨日,記者專程走訪了濱海新區的蟻族群體。
現實:
10平米的小窩,
讓我變成『季光』族
2008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的李明傑老家在吉林,畢業兩年間他曾輾轉過武漢、長春、天津三個城市,最終他和女朋友選擇了在濱海新區落戶,成為了一個在濱海新區打拼的『蟻族』。
順著塘沽吉林路一條胡同向裡走50米,有一座老舊的小樓,沿著黑漆漆的樓道走上3樓,就到了李明傑的住所——一處不足50平米的小房子,而就在這狹小的空間裡,竟擠著6個外鄉人。
一進門,記者發現,這是一套標准的兩室一廳,可能是為了多租些錢,房東用隔板在客廳又隔出了一間小臥室,變成了三室,李明傑就住在這間小臥室裡,租金為每月400元。
由於沒有窗,房間裡有些陰暗,潮濕,在不足6平米的空間裡,並排放著兩張單人床,一個書桌和一個老式的大衣櫃塞得滿滿當當,兩個人站在屋裡都嫌擠。在房間的一角,還有一臺老式的雙缸洗衣機。李明傑說:『這是房東留下來的唯一可以使用的家用電器,我們平時都不敢用,太費電了。』據他介紹,由於有兩臺電腦,他們每月的電費都在百元以上,再加上水費,除房租外,他每個月還要平攤100元左右的水電費用。
李明傑說,他家經濟條件並不差,老家的房子有100多平米,年前,他媽媽來看他,一進這屋子就落淚了。『環境雖然差了點,交通還算便利,以自己每個月的工資還能應付,不做「啃老族」,心裡還是挺踏實。』
雖然能夠養活自己,不是『啃老族』,但是李明傑也笑言自己是個『季光族』:『每到一個季度要交房租的時候,也就是我所有的積蓄都被掏光的時候。』
理想:
自己創業,
在新區站穩腳跟
『被稱為「蟻族」我不反感,我也不覺得我們是弱勢群體,從走出校門的那一天起,我就是靠著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沒有給家庭和社會添一點負擔。』李明傑說,『在剛畢業的那段時間,我沒有方向,走了很多地方,換了很多工作,最窮的時候身上只剩下幾十塊錢,但硬是沒有開口向家裡要過一分錢。
面對正在蓬勃發展的濱海新區,李明傑也坦言,對於他這種只有本科學歷,沒經驗的年輕人來說,想站穩腳跟很困難。『雖然生存壓力要遠遠大於二線城市,但是這裡也充滿了機遇。既然我們被稱為「蟻族」,我們就應該像螞蟻一樣不屈不撓地去奮斗,在這個城市裡搶佔先機,找准定位。』
經過兩年的打拼,李明傑現在已經有了一點點積蓄,他憧憬著再過兩年就自己創業,開家小公司,在這個城市中擁有自己的一份事業,『我的很多同學畢業後都去了沿海城市打拼,大家心裡都有一個夢想,「蟻族」只是我們現在的稱號,不是我們一輩子的稱號,今天我是螞蟻,明天可能就是老鷹。』
專家:
蟻族生存要看長遠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濱海新區的蟻族並未『聚居成村』,只是在塘沽、大港等區域有零星的分布。然而,隨著競爭日趨激烈,已有部分『蟻族』不堪壓力准備撤離。畢業於天津財經大學、在開發區工作了一年的蔡雲婷向記者表示:『在這邊租房子越來越貴,為了能省點錢,我一年搬了5次家,實在是搬不起了。』但更多的蟻族則選擇了堅持。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的李明傑則認為雖然生存壓力大,但是這裡也充滿了機遇。既然我們被稱為『蟻族』,我們就應該像螞蟻一樣不屈不撓地去奮斗,在這個城市裡搶佔先機,找准定位。
對此,天津科技大學法政學院黨委書記高榮政教授表示,『蟻族』群體的出現是勞動力在市場上自由流動的體現,是社會的一種進步,而目前大學畢業生選擇留下還是離開濱海新區也是市場供求關系的正常體現,而留在濱海新區的『蟻族』們則是比較理性的:『雖然目前還達不到理想的標准,但這部分人肯定會在濱海新區未來的發展中佔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