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青年報》近日報道,官員讀博,假多真少。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大學教授楊春時表示,手握公權力的官員,利用自己的職權,動用公共財政佔用高教資源,為自己的前途謀利,『實際上是一種嚴重的腐敗行為』。他甚至認為其惡劣程度『比貪污受賄有過之而無不及』,並由此提交提案,建議整治這一現象,清理官員讀博,維護高等教育的純潔性及公平公正。
在兩會上,官員讀博又被揭了出來。其實從新聞角度看,這是一盆冷飯。但是『冷飯』之所以總『熱』,就在於它有仍然『熱』的價值。官員讀博的情況,真的該認真對待、狠心清理了。
從政要求高學歷,不能說是錯的。學歷高,通常意味著一個人受過更多的教育,視野更寬、思路更新、能力更強。但如果把學歷當成『晉昇敲門磚』,那麼學歷只會越來越變成『一個本本』——有價格但無價值。
官員讀博,有好處(晉昇有優勢、頭上有光環)、有便利(學費公款報、通過較容易),何樂而不為?付出少、收獲多的無本萬利買賣,想不出現『一窩蜂』的現象,都不可能。高校和官場的不正常結合,使得官員讀博成了一條利益鏈條,雙方在這種利益交換中都獲利,唯獨犧牲的是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權威性,同時也敗壞了黨風和政風、校風和學風。
官員讀博成風,造成『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並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語),使得高等教育有越來越變成官場附屬品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官員而設置的。如果高等教育成了官員的一處『鍍金地』,何談教育去行政化?(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