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簡要內容:張百萬民居院內的這棵『金線吊蝴蝶』已有百年樹齡。張煥仁老人在給記者講解門墩上石雕的圖案。唯一遺憾的是,上房與過廳被主人封住了,我們只能從上房的側門窺視:一座二層的雕花樓房,與前院的房子一樣,寬綽疏朗,豪放大氣。 |
(張煥仁張步福第四代後人)
『郭家的地,高家的房,張百萬的銀子拿斗量』,這是以前很多人都知道的民謠。這裡說的張百萬,是我們張家祖上張洪聲的外號,銀子拿斗量,意思是張家的銀子多得要拿斗量。我們家以前主要是做生意的。最初起家,是張洪聲的父親張步福當時在藍田開木器廠,我家蓋房子用的木料都是那時候攢下來的。
咸豐年間,祖上最初是為了養家糊口,開始做生意。開始生意很小,在西安、三原等地擺地攤起家,聽說,當時有個伙計偷吃了一碗涼粉,就被解僱了。後來有了些積蓄,張洪聲弟兄幾個逐漸到青海、天津、新疆(遠到喀什)等地跑生意。就這樣,他們從西安到西寧帶去茶葉、絲綢,從西寧帶回來皮貨、藥材,慢慢積累起來,創辦了張家的商號『德合生』。有一年年底分紅,張洪聲分了一百萬兩銀子,『張百萬』這個綽號就是這樣得來的。
關於張百萬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傳說清末某個皇帝晏駕,張家卻恰逢給張步福過壽,請客三天,大擺宴席,不管親戚朋友還是路過的行人,都好吃好喝招待。當時的西安知府對張家的做法不滿,張家堅持要過壽,知府就責令張家拿出一百萬兩銀子來,否則就不能大擺宴席。張家立即拿出銀子,從此落下『張百萬』的名號,所以,我覺得張百萬這個外號,不是給我家裡哪一個人起的,說的是整個張家。我的祖上,有一位很喜歡收藏古董,家裡鍾表、字畫很多,瓷器也有很多,白瓷、粉瓷,官窯尊有兩個,還有宣德爐的一些古董。
『德合生』的分號眾多(張煥仁張步福第四代後人)
我家的生意只在我太爺爺張步福和我爺爺張洪聲那一輩人手裡比較興盛。清末至民國年間,張家曾先後在西安、寶雞、蘭州、西寧、烏魯木齊、天津、上海等地開設商號,並與日、美等國商人有貿易往來,是遠近聞名的富商。
張家當時在附近縣市都有分號。我記得三原的分號叫洪裕園,是張家的『醬菜園』點心店。我記得有一年八月十五,我爺爺派長工張三到三原去挑點心,點心上還刻著福祿壽等圖案,非常講究。聽說三原有名的小吃蓼花糖、開口酥等都傳說跟張家的點心鋪有淵源。
清末時期,我家祖上做生意,一般是先在天津等地組織貨源,再輾轉僱用腳行、駱駝行至蘭州。張家做生意,講究不走空頭,即來去都有貨,我太爺爺他們就是這樣,來回都有生意做,他們那時候叫自己『莊客』,意思就是走到哪裡就暫時安營紮寨在哪裡,收集當地的貨物、土產,到別的地方出售。當時收回來的茶葉還要先運到涇陽加工成『茯磚』,再運蘭州。張家生意做得最大的時候,有人形容說,從西安到西寧,從甘肅到內蒙古,張家人不用住別人家的店,沿途都有張家的分號。我家在抗戰前還經營過土布,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張家的錢莊,還在西安開有當鋪。張家生意只興盛了短暫的時期,1910年之後北洋政府軟弱無能很多資力雄厚的商號都走向衰落,『德合生』在其中。
這裡曾是地主莊園(張志安張步福第六代後人)
你們所看到的,只是張家曾經眾多房子中的一個院子。有資料上說:張家以前在西安修建公館、花園20多處,故居建成了一座7套14院水磨磚砌、雕梁畫棟的深宅大院。我聽家裡祖上說,僅在車丈溝,張百萬就有十幾個院子,在西安市裡的開通巷等地還有十幾院房子,三原還有很多張家的房子。我們現在住的這個院子,後來做了地主莊園,做階級教育宣傳用。家裡的人,都在溝底下另外分給我們的地方住著,只有我婆婆帶著幾個孫子在院子住著。記得當時院子裡有很多與真人大小一樣的仿真人物塑像。有地主、師爺管家、鄉丁、保丁等人的形象。反映解放前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階級斗爭,我們家門前的牆上現在還寫著階級斗爭宣傳語:深宅大院,白骨堆砌;雕梁畫柱,血淚凝成。地主莊園裡的故事,像『大斗進,小斗出』表現農民『被迫交租』,地主『驗租盤剝』『算賬逼租』,農民『走向斗爭』的過程。每天都有很多山西、河南、甘肅還有周邊縣市的人攜帶著乾糧,行走幾十裡來看。
父子兩代『風箏大師』(張天偉張步福第五代後人)
我是1938年生人。我小時候家庭富裕,家庭收入主要靠年底的分紅和三原分號的分紅。西安有我家很多院子,三學街、太陽廟街、朱雀門到含光門一段,以及建國路都有我家的院子。提起『張八家』,西安上年齡的人很多都知道說的是我們家。父親張煥江喜愛風箏,他解放前畢業於上海藝術院校,會音樂、美術、園藝,當時我家的花園裡,就有父親嫁接的很多樹。聽父親說,他小時候跟我叔叔晚上躲在馬房裡,糊風箏,第二天天不亮就偷著出去放風箏。他做的是『鍾馗』風箏,這是父親第一次做大風箏。後來父親還做過一個巨大的風箏,光麻紙就用去三百多張。風箏太大,無法從大門出去,放飛時只好請幾十名街坊幫忙,搭梯子從房頂上抬出院子,當時被稱為驚世之作,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父親制作的風箏在西安名氣很大。
聽街坊說,當時有個人專門做了個蜈蚣造型的風箏,跑來和我父親比賽,遠遠地看到我家的風箏靠在院牆上,高出了屋頂很多,就嚇得認輸回去了。
受父親影響,我從小喜歡機械,愛搗鼓鍾表,後來中專專門讀的是機械。父親曾給我做過沙燕、老鷹、立體燈籠等風箏,這使我對風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2年,我14歲,在父親的指點下,我做了個『梁山伯與祝英臺』造型的兩米高的平面風箏。後來,我和父親一起給街坊做耍社火用的『鷸蚌相爭』風箏,仙鶴風箏可以煽動翅膀、轉脖、張嘴。受文革影響,我曾經一段時期不做風箏,後來我做的立體風箏比如銅車馬等都獲得過風箏比賽的大獎,最近,我要帶著銅車馬風箏到世博會去展覽呢。
[首頁] [下一頁] [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