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央組織部新聞發言人鄧聲明坦言中國存在有人“入黨動機不端正”的情況,也不迴避黨員隊伍中“不乏腐敗分子”的事實,他表示要完善“清理、處置不合格黨員的退出機制”。(據新華社報道)
爲什麼入黨?黨員以及黨外處在不同角度的羣衆,回答與評價肯定是不同的。而羣衆評價黨員是否合格,最樸素的標準就是黨員和非黨員有什麼不同——覺悟是否更高,承擔的責任與付出更多,還是索取的更多。
我父親是戰爭年代參加革命的老黨員。他跟我說過,戰爭年代因爲形勢複雜多變,很多黨員的身份都是保密的,尤其在地方武裝和鄉村的基層組織中。儘管要求保密,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因爲誰是黨員,戰士和羣衆心裏都清楚着呢——衝鋒號一響衝在前面的;炮彈來了趴在別人身上的;行軍時一人背幾支槍的;鄉村裏領政府救濟總是走在最後面的;農會分配任務總是不挑不揀的;鄉親有難處總去幫助的……這樣的人肯定是黨員。這話,就算不是父親說的,我也會深信不疑——小米加步槍的軍隊戰勝了數倍於己的美式裝備的軍隊,靠的是什麼?
現在呢?有些黨員讓老百姓們看得很迷惑。那些坐着高級轎車出入高檔酒店、高消費場所,花着老百姓血汗錢到處旅遊、出國“考察”的幹部;搶先住進經適房、限價房的公職人員……我們老百姓看上去,他們一點都不比常人的覺悟高,更不要說把困難留給自己、方便讓給羣衆。然而不得不承認,這些人中肯定有黨員——不是黨員一般很難成爲官員,而不是官員就不可能拿到特權。說到這裏,有些人“爲什麼入黨”的答案也許就出來了。對那些腐敗、敗壞黨風的官員,我們常常困惑:他們是怎麼混進黨裏去的呢?這個問題無疑是十分沉重的。
黨中央現在清醒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然而如何面對“入黨動機不端正”之類的問題,怎樣完善“清理、處置不合格黨員的退出機制”,恐怕不那麼簡單。問題的複雜就在於,有些人既然是抱着“利爲己所謀”的心態混進黨裏,便千方百計地將“入黨效應”發揮到極致,爲了以權謀私而編織出一張張權勢網絡,組成利益同盟,在地方和基層以“黨”的名義操控權力,當然也包括了“入黨”與“退黨”的權力了。如此情境下,“處置不合格黨員”的難度可想而知。
筆者認爲,黨要管黨的同時,必須創造條件讓羣衆監督,特別是對基層組織的羣衆監督。因爲“像不像黨員”,羣衆看得一清二楚。什麼時候能夠達到過去那個年代的情形——真正共產黨員的身份想隱蔽都隱蔽不了,羣衆一眼就能看出來是不是黨員,“入黨動機”與“清退不合格黨員”的問題自然就有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