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任宋立剛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任耘表示,市場上銷售的感冒藥多是非處方藥(OTC),很多人感冒後就自行購藥治療,但又不習慣看說明書,隨意、亂用感冒藥現象突出,這難免給自身健康帶來安全隱患。
感冒易出現抗菌藥濫用
兩位專家分析,感冒原因各有不同,可以分為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如果是細菌性感染引起的感冒可適當選擇抗菌藥,但如果是病毒性感冒服用抗菌藥是不起作用的,即使不吃藥一般七天後也會自行好轉,而感冒中大部分又是病毒性感冒。如何區分自己患的是哪種感冒,需要到醫院驗血得知。但實際上,很多感冒患者一感冒、咳嗽都會吃抗菌藥,這樣就會造成藥物濫用,不僅可能帶來不必要的不良反應,還會使自身徒增抗藥性。
隨意服藥易使藥量疊加
據專家介紹,不久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安全警示的維C銀翹片,看上去是中藥,但實際上藥品中含有西藥成分,含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對乙?氨基酚(撲熱息痛),超量服藥或有對此成分過敏者,導致多例不良反應。有的患者感冒嚴重時出現發燒,如服用維C銀翹片和退燒片,兩藥都含有的撲熱息痛成分則使藥量疊加,或者感冒時流涕,患者既服用維C銀翹片又服用撲爾敏,撲爾敏成分也將攝入超量。實際上感冒藥中大多含有撲爾敏或撲熱息痛成分,大家購感冒藥時一定要看說明書上的成分,當知道對上述成分有過敏史時一定不要服用,更不能隨意加大劑量和服藥頻次。
含四種成分的感冒藥孩子要慎用
宋立剛說,近年來,國內外兒童感冒藥特別是OTC感冒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呈上昇趨勢。綜合國際上發布的關於兒童使用OTC感冒藥的安全信息及許多國家藥政部門建議,含四種成分的感冒咳嗽藥,6歲以下兒童不應再繼續使用,6歲至12歲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12歲以上兒童及成人按照推薦劑量服用是安全的,前提是不能隨意超劑量、超療程或重復用藥。這四種成分包括:抗阻胺類如溴苯那敏、氯苯那敏、苯海拉明;鎮咳藥如右美沙芬、福爾可定;祛痰藥如愈創甘油醚、吐根;減充血藥如去腎上腺素、偽麻黃鹼、麻黃鹼、羥甲唑?、賽洛唑?等。
買藥不能光看價格
『同是一種藥品,為何藥價有高有低?有的廠家藥品服用後無不適出現,有的就會出現不良反應?』12日,本報『消費直通車』3·15熱線舉辦的用藥安全諮詢專場,很多讀者打來電話諮詢這一問題。天津市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任宋立剛解釋,首先同一藥品不同廠家,藥物安全性存在差異,其次患者購藥也不要光看價格高與低,因為好藥不一定就貴,貴藥也不一定是好藥。
據宋立剛介紹,同一種藥品由於不同廠家制作工藝不同,藥物安全性也是不一樣的,如常用藥阿司匹林腸溶片,某國知名廠商生產的藥物11元/盒,在國外已上市約110年,從研發到臨床使用等都已很成熟。因藥物成分對胃易產生刺激,所以在制作時加入某些成分,使藥物服用後在胃裡不被溶解,而是到腸道內再溶解吸收,這樣就減少甚至避免對胃部的刺激。國內一些小廠商生產的阿司匹林沒有復雜的制作工藝,雖然折合幾分錢一片甚至更低,但如長期服用,就會刺激胃部而產生各種不良反應,而要再治療不良反應則可能花費更多。雖然一些藥品貴有貴的道理,但並非貴藥就是好藥。因為一些廠商利用一藥多名,將通用名改個商品名,便標上很高的價格。也有的藥品非常便宜,如本市生產的一種降糖藥,藥店3元多就能買到100片,這種藥與很多高價的其他類型降糖藥不同,長期服用也不會引起低血糖。
對此,專家表示,藥價不能作為藥品好壞的標杆。作為普通消費者,在選擇藥物時首先要對癥,即使不對癥再好的藥也對身體無利,甚至引發不必要的不良反應。在確定選擇要服用的藥品後,如對不同廠商藥品安全性或性價比存在疑問,可以請教專業人員解答,或是撥打天津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電話60255122諮詢有關專家。 (記者鄭妍李季吳薇實習生劉佳琳魏錚)
中藥不良反應別忽視
『中藥沒有副作用,多吃點也無所謂』。記者了解到,不少市民都持這樣的觀點。天津市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任宋立剛認為,大家對中藥的使用存在誤區,中藥並非就是絕對安全的,中藥不良反應不應被忽視。
檢測數據顯示,藥品中發生不良反應最多的是抗菌藥物,因為此類藥物適用人群多,加上經濟利益的驅動,造成濫用現象突出。相對而言,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則較少。中藥大部分是口服和外用藥,少部分是中藥注射劑,而中藥裡發生不良反應最多的是中藥注射劑,約佔總數的60%至70%。
宋立剛表示,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和抗菌藥有所不同,由於中藥是我國獨有的藥種,沒有國外的經驗可借鑒,只能依靠藥品在臨床使用時遇到的情況來對藥品安全性進行統計和評價。另外國內中藥制劑生產企業較多,無序競爭導致藥品不合理濫用。加上一些基層醫療機構使用中藥制劑時配伍不合理,將化學藥品加在中藥注射劑中一起使用,引發藥品不良反應。和中藥注射劑相比,口服和外用中藥也並非絕對安全的,一些口服中藥也曾發生過嚴重不良反應事件。有的患者覺得中藥多吃無所謂,往往加倍劑量服用,這也可能造成不良反應的發生。此外,中藥講究辨證施治,如用藥不對癥,也有可能發生不良反應,甚至加重病情。(記者鄭妍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