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新加坡媒體報道,英語中許多詞彙中吸收了其他語言的文化元素,包括拉丁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漢語。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英國牛津詞典收錄了1000多個來自漢語的詞,其中包括閩南語和粵語。
廈門大學英語系副教授肖曉燕(音譯)稱:“牛津英語詞典中已經吸收了1000多箇中文詞彙,其中多是直接借用或取其音,比如將‘走狗’直譯成‘running dog’,將‘不折騰’譯爲‘buzheteng’,將‘中國宇航員’譯爲‘taikonaut’。”
歷史上,許多英語單詞直接借用了中國的粵語方言,比如一些菜品名的譯法:雜碎(chop suey)、炒麪(chow mein)、點心(dim sum)等。
英語吸納中文詞彙的另一個主要貢獻者是閩南語,比如“颱風”(typhoon)和西方快餐中最常見的配料“番茄醬”(ketchup)。此外傳統的中華文化也起了影響,“陰陽”(yin yang)、“功夫”(kung fu)、“太極拳”(tai chi)。
19世紀的西方殖民史中也帶來了一些詞彙,比如“苦力”(coolie)、“磕頭”(kowtow)等,這些詞都和當時特有的現象有關。中國20世紀中期一些與文化大革命(1966年到1976年)有關的政治詞彙也被英文直接借用,比如“赤腳醫生”(bare-foot-docto)、“毛語錄”(little red book)、“紅衛兵”(red guards),“紙老虎”(paper tiger)、“大躍進”(big leap forward)。在那些日子裏,這些詞讓西方人對中國產生負面形象。
然而在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又出現一些清晰而響亮的詞,比如“中國加油”(Chinese cheer Jiayou!),這種詞引起了世界對中國的關注,無疑是正面的,對中國崛起的證明。
《經濟學人》雜誌還曾報道過中國男多於女的現象,將未婚男子“光棍”翻譯爲“guanggun”;《紐約客》描寫中國大陸新一代時出現了一個詞“憤青”(fenqing);其他諸如《衛報》等媒體還出現了諸如描述腐敗“關係”的“guanxi”一詞,“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則是出現在2010年。
肖曉燕說:“隨着中國越來越融入世界,我們預計英文詞典將會借用更多的中文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