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提示:
歲末年初,往往是走親訪友、禮品饋贈的高峰期。一些為自己謀取不正當或非法利益的人往往趁機向領導乾部送禮行賄。節日期間成為權錢交易的『高發期』、『高危期』。
新春佳節即將來臨,節日前後是走親訪友、禮品饋贈的高峰期。以人情往來名義的行賄行為蠢蠢欲動,對於領導乾部來說是不小的考驗。
攤開案卷,可以發現,許多官員的落馬都和『節日』密切相關。
拜年實為拜權
前段時間,溫州市龍灣區委原常委、區公安局原局長施德擴因受賄662493萬元,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沒收個人財產20萬元。
施德擴因為打黑有功,曾被老百姓稱為『打黑局長』,然而,不久後,他就走上了『黑色之路』。
2003年10月27日,溫州某潔具公司因涉嫌偷稅被龍灣區公安分局立案偵查。11月3日,龍灣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擬對該公司董事長張某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
這時候,得知風聲的張某展開了行動,他層層托轉關系,終於聯系上施德擴,在施的關照下,這家公司涉稅案件得到解決,張某『安然無恙』。
2006年底,張某因涉嫌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被溫州市國土資源局移送龍灣區公安分局審查。這次又是施德擴出馬,保住了張某,案件被退回溫州市國土資源局處理,張某再次逃過一劫。
張某為何如此囂張無恐?原因其實很簡單,張某早就是施德擴家中的常客,每年春節前後,給施『拜年』,奉上財物。拿了別人的氣短,吃了別人的嘴軟,施德擴自然要照顧『拜年人』。
給施德擴『拜年』的,遠不止張某,還有施的下屬,麻某、徐某、楊某等人。當然,他們的年不是白拜的,奉上財物也不是沒有所求。
『拜年』果然有神效,不久,施德擴就對這些下屬在職務昇遷等方面予以『關照』。
以人情往來的名義發生的行賄、受賄行為私密性很強,受賄者往往抱著僥幸心理接受。因此,節日期間就成為權錢交易的高危期。
廉關淪為斂關
節日期間,走親訪友、相互拜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利用年節期間跟有權力的部門和官員套近乎已經見怪不怪了。表面上看,『拜年』似乎是人情往來,出於友誼,無可厚非。然而,『人情』一旦和權力扯上關系,就完全變了味,以禮代賄成為一種官場潛規則,本該把好的『廉關』因此淪為『斂關』。
據記者對近兩年發生的100起腐敗案件的統計來看,被查處的貪官第一次收受錢物,打開貪欲之門,多半是在節日期間,80%以上的腐敗行為,也是發生在節日期間。
去年11月19日,鹿城區檢察院以涉嫌受賄罪對溫州市水利局水政監察支隊原支隊長吳思震提起公訴,其所受的錢物,基本上是在『拜年』的名義下。
既然拜年這麼『溫情脈脈』,當然就有人以為拜年沒事。於是一旦『東窗事發』,很多時候都會出現相似的一幕:辯護律師和貪官堅持認為,『拜年禮』屬於『人情往來』,不是受賄。
巨化集團原董事長葉志翔為自己辯護時,雖然承認節日期間收了禮金,但也稱這純屬無奈,因為這種錢屬於『人情往來』,不收,情面難卻,所以在事後,他只好通過其他方式對行賄人進行補償,如幫助炒股賺錢、提供投資建議避免投資損失等。
『這種為「節日病」而進行的辯護,其實是很無力的,通常情況下,節日期間收了禮物,只要存在為他人謀利的行為,通常都應被認定是受賄。』一位法律界人士認為,那種認為節日期間收受錢物沒事的想法,其實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
專家認為,無論多麼漂亮的理由,領導乾部只要收了不該收的禮,無論用什麼樣的『風俗習慣』來辯解,都難掩違法亂紀的事實,都是蒼白無力的。
病癥變著花樣
廉不廉,看過年。包括元旦、春節在內的節假日,正成為關鍵領域反腐的關鍵時段。
事實上,『節日腐敗』遠不止發生在那些已經被披露的案件中。『現在,一些官員在受賄時,如果收到的是錢,通常要掂量一番,畢竟現在收錢有危險性。』一位法律界人士分析,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變道』:送上一些昂貴、但很容易變現的禮品,比如金條、名酒、名煙、奢侈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官員『節日病』還遠不止顯而易見的受賄,官員的『節日病』癥狀正呈現多樣化。在高檔酒店裡,一些機關人員借著『過節』的名義,狂斟豪飲,大肆揮霍公款吃喝;在一些旅游點,相當一部分是公款旅游的。
『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借節假日大操大辦……這些都是「節日病」的具體表現。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它們都有個共同點:要麼把不是自己的錢裝進腰包,要麼把不是自己的錢花掉。』這位法律界人士介紹,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節日病』已經遠遠超出人情的概念,而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腐敗。
『年節腐敗』泛濫,將會極大損害乾部隊伍的形象。近年來,臨近春節,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有關部門都會發出通知,嚴禁黨員乾部用公款搞相互走訪、相互送禮、相互宴請等拜年活動,嚴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進行高消費娛樂活動等。但年年打『預防針』,年年還有人頂風違紀。
有專家認為,僅僅發通知還不夠,現在很多行賄者和受賄官員都有了『抗藥性』,重要的是加強監督,特別是紀檢部門在節日期間應集中開展專項檢查,把各項『禁令』落到實處,纔能遏制『年節腐敗』滋生蔓延。
春節本就是喜慶的、祥和的節日,作為領導乾部如果由於過節不廉導致心神難寧,為此後的幸福、仕途、事業埋下禍根和隱患,那真是得不償失。
杭州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李安:之所以會產生官員『節日病』,主要是因為有些人利用節日的特殊性。其樂融融的氛圍,往往能使人放棄警惕性,加上一些官員故意裝糊涂,偽裝分不清『禮尚往來』和受賄之間的區別,故意混淆公與私之間的界限,於是種種『節日病』也就容易纏身了。但願所有的領導乾部都能明白,不收別人的禮,不欠別人的情,不辦違規的事,纔能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廉潔過節心自安。
公務接待領域中之所以問題多多,主要是由於現有的一些制度脫離了公務消費實際,或者是制度規范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強,難以規范公務接待活動。同時,由於財政管理體制存在的不規范、不透明、缺乏剛性等因素的影響,使腐敗分子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的便利,在公務接待中搞違規動作。
抑制吃喝之風、保持行政成本正常增長,不僅要保持預算的公開,更要保證決算的公開,建立事後倒查機制
近年來,公務接待呈現出惡性發展勢頭:一是違規消費日趨公開化;二是金額呈剛性擴張;三是牽涉人員和范圍廣;四是違規接待呈彌散性;五是對違規接待認識上呈模糊性。
公務接待領域中之所以問題多多,主要是由於現有的一些制度脫離了公務消費實際,或者是制度規范不健全。
從長期來看,抑制吃喝之風、保持行政成本正常增長,還是應該在保證預算科學的前提下實行預算公開
『一個月僅吃喝就花約206萬元』;
『一次政府接待午餐花費3萬多元』;
『兩天兩夜的行程消費不下10萬元』;
……
近期連續發生的天價公務接待事件強烈刺激著公眾的眼球。
臨近年底,大大小小的單位再次掀起了新一輪的招待高潮。公務接待在公務活動中不可避免,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在不少地方、部門,公務接待明顯已經超出了『合理』范疇,成為一種不正之風,甚至演變為腐敗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
公務接待呈現惡性發展勢頭:一是違規消費日趨公開化;二是金額呈剛性擴張;三是違規接待牽涉人員和范圍廣;四是違規接待呈彌散性;五是在違規公務接待認識上呈模糊性
近日,廣東省汕尾市煙草局長陳文鑄被曝光涉嫌多項腐敗,人稱『史上最牛煙草局長』,引起社會各方關注。
此外,汕尾市煙草局長還是當地人盡皆知的『吃喝大戶』。
據汕尾市煙草局2010年『業務與財務公開』顯示,當年3月份該局業務招待費達206萬元,4月份微微『下滑』至196.42萬元。僅僅是2010年,1萬元以上的『大額招待』至少有400次以上,全年平均每天吃喝1次多,最高的一次消費達8萬多元。
此外,在汕尾市煙草局,就連外人看來油水甚少的單位食堂『廚房接待』,也充滿『玄機』:花費比市場上的高檔酒樓還高得離譜,一次接待費用達三四萬元的屢見不鮮,甚至有過一天吃掉13萬多元的紀錄。
如此大吃大喝,被人認為是『違反了生理規律』。
事實上,如此『違反生理規律』的事件不一而足。
2010年12月27日,國內一知名網站論壇出現題為《曝光海門市接待四川綿竹市官員消費與場所名單》的帖子。帖子稱,海門市審計局在一次公務接待中,一共兩天兩夜行程,竟然出動了24名公務人員陪同15名來客,工作交流不到4小時,其餘時間都是吃喝玩樂,消費不下10萬元。
2011年1月15日由江蘇省審計廳、南通市審計局和海門市紀委、監察局聯合調查的『接待門』有了處理結果,當事人海門審計局局長施平受到黨內嚴重警告和行政降職處分。
上述聯合調查結果顯示,網民質疑的六大問題,雖在數額等方面有出入,但當事的海門審計局及施平本人在收受紅包、公車私用、以權謀私等6個方面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違紀違規行為。
經查,2008年至2010年,海門市審計局公務接待費按規定總額應控制在64.2萬元以內,實際發生額為95萬餘元,3年共超支31萬餘元。
除了經濟發達的南部和東部地區外,經濟相對落後的西部地區在吃喝上也『不甘人後』。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據公開資料顯示,本來縣財政就吃緊,城牆坍塌都無資金修繕,而成名後的平遙古城卻為名所累,公務接待不堪重負。全縣一年公務接待人次超10萬人,僅此一項就少收入1200萬元。
對此,湖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教授龍太江認為,近年來公務接待中表現出腐敗跡象:『公務接待耗費巨大,超標嚴重,而且呈現出幾個令人擔懮的惡性發展勢頭。一是公務接待違規消費日趨公開化;二是公務接待金額呈剛性擴張;三是違規公務接待牽涉人員和范圍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四是違規公務接待呈彌散性;五是對違規公務接待認識上的模糊性,認為不貪污、不受賄,吃喝沒關系』。
兩個原因導致公務接待腐敗嚴重。一是,目前相當多的公務接待費用在預算外循環;二是,政府既是預算的編制者,也是預算的執行者,難以監督
對於當前吃喝成風的現象,趙襄(化名)絲毫不感到吃驚,作為某地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他見慣了這種迎來送往的場面。
『2010年年底已經狠吃了幾回了,集中拉到郊外一個度假中心開會,開完總結會就吃飯,四五百塊錢一瓶的酒成箱成箱往上搬。』趙襄說。
趙襄經手的花錢最多的一頓飯,花了將近三萬元。
『樓上領導吃,樓下司機吃,領導吃兩萬,司機吃一萬。』至於宴請的是什麼人,趙襄也不太清楚,『應該是對我們領導的仕途能夠形成直接影響的人』。
『有一次上級部門派來了一個工作組,人家就點名要住四星級以上的賓館,喝酒都是五糧液,一住就是將近一個月,很明顯超標了,但也沒辦法。』趙襄說。
『在天價接待事件被曝光後,很多人提出,政府預算在接待費的設置上應該有一個標准,比如每年的經費是多少,人均的經費是多少。』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中心教授王敬波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事實上,這些標准都有,只是執行起來很困難。上級領導來檢查,你怎麼可能給人家吃二十塊錢一頓的飯?』
趙襄也認為,雖然公務接待都有嚴格的接待標准,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容易『破例』。
『比如喝酒,雖然我們規定接待用酒不用外地高檔酒水,但在用餐時,負責宴請的人一般會征求客人尤其是上級領導的意見,有的領導只喝固定品牌的高檔酒,我們總不能說這裡沒有,讓客人尤其是領導掃興吧。』趙襄說,『還有一個是在用酒數量上無法控制,這裡的人熱情好客,一旦碰到酒量大的客人,酒水常常超標。』
查閱相關資料,記者注意到,根據2006年中共中央辦工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國內公務接待是指『出席會議、考察調研、學習交流、檢查指導、請示匯報工作等公務活動』。而具體到實際操作層面,目前,公務接待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操作的標准。
『公務接待領域中之所以存在這麼嚴重的不正之風與腐敗現象,說到底是由於現行公務消費體制漏洞多、隱患多。』龍太江認為,現有的一些制度脫離了公務消費實際,或者是制度規范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強,難以規范公務接待活動。
『同時,由於財政管理體制存在的不規范、不透明、缺乏剛性等因素的影響,使腐敗分子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的便利,在公務接待中搞各種違規動作。』龍太江指出。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則認為:『有兩個原因導致了公務接待腐敗嚴重。一是,目前相當多的公務接待費用在預算外循環,很難掌握具體數目;二是,在各級政府預算及其執行的權力分配格局中,實際決定權掌握在政府而非人大手中。政府既是預算的編制者,也是預算的執行者,人大難以監督。』
從長期來看,抑制吃喝之風、保持行政成本正常增長,還是應該在保證預算科學的前提下實行預算公開
有業內人士提出,接待超標成為常態的背後是行政費用支出的年年增長。
一組被人們廣泛提及的權威數據顯示,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我國財政收入增長了約28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費用卻增長了87倍。而且行政管理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2003年就已上昇到19.03%。
前不久,有關部委的調研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我國財政行政事業公用經費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億元。2007年以來,該項經費支出已接近9000億元。
『從宏觀上來說,我們過去很多有關的研究都表明,在中國,行政運行的費用一直是居高不下的,有人估計超過了30%。換句話說,預算支出中可能有將近三分之一都是政府部門自己來運行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認為,『運行成本高,這涉及行政管理本身的問題,管理中是不是需要那麼多的人員,我們的機構是不是太多了,還有我們許多事項是不是招投標實施得非常嚴格,能不能把成本控制住,我覺得這還涉及公共管理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稅收的超幅增長態勢。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日前發布的消息:2010年,全國稅收收入完成77390億元,比2009年增長22.64%。而根據經濟學界普遍預測,2010年我國全年GDP增速將達到10%左右。
行政支出和稅收都超過GDP增長,坊間對此非議頗多。
盡管關於稅收和稅負的問題,有關部門已經多次解釋,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稅負過重,於是有研究者毫不客氣的指出——『稅負過重的根本原因,是行政開支過大。龐大的政府機構系統,加之形形色色的其他「吃皇糧」的隊伍,幾乎將每年國民收入相當大的一部分吃掉』。
『稅收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行政成本,行政成本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公務接待。』王敬波說。
由此,王錫鋅建議對『三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費出國)進行預算公開。
『關於「三公」的預算,有不少官員提出,「三公」中的接待、公車等等項目是放在不同的預算項目中,並不是單獨列為一塊。比如說接待費用可能算到行政管理費的預算中了。』王錫鋅說,『在我看來,「三公」可以作為預算公開的一個單獨項目,這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更繁瑣而已。』
王敬波也認為,從長期來看,抑制吃喝之風、保持行政成本正常增長,還是應該在保證預算科學的前提下實行預算公開。
『不僅要保持預算的公開,更要保證決算的公開,也就是說事後建立倒查機制,明確錢都被「吃到」哪裡去了。』王敬波說。
事實上,這一問題目前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9年年初,中央下發了《關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若乾問題的通知》。同年5月,中央紀委、監察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采取有力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厲行節約八項要求的通知》。最近,『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嚴格財政管理和監督,公務接待原則上零增長。
但有業內人士直言,落實的效果不太令人滿意。
因此,為了徹底解決公務接待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專家提出,需將整個公共財政進一步納入法治范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地方省人大負責人指出,要建立、健全依法治稅理財的組織架構,構建法治財政的組織保障體系。目前的治稅理財的組織架構包括立法、執法、行政、監督等機構,總的來說是健全的,問題在於相互制衡不夠,機構職能銜接不緊。特別是行政執行機構彼此配合不主動、不密切,再加上政府機構仍帶有計劃經濟既高度集中又部門分割的痕跡,不少部門工作環節存在著有法不依或違法不究的空隙。這種狀況使公共財政的職能不能充分發揮,甚至使公共財政由政府財政變成部門財政而被肢解,造成政府財政不完整,使一部分財政資金的收支脫離法律法規的約束,不能真正用到公共服務領域。
這位負責人進一步指出,應該建立健全財政資金收支活動全過程的法定程序,構建法治財政運行的程序規范體系。職權法定、程序正當、誠實守信、權責統一是建設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法治財政的基本要求。建設法治財政的核心和根本,是使公共財政為黨依法執政,為政府在黨的領導下依法行政、實現政府法定職能和工作目標服務。這就要求要把財政資金的收支置於政府的依法管理之中,限定在法律范圍之內,決不允許任何個人濫用職權肢解和浪費財政資金,堅決杜絕以權壓法、以情代法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