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正月十五過後,大部分企業恢復正常生產,一場接一場的農民工招聘會火熱進行。近幾年,每到這個時候,『用工荒』成了各大媒體提及率極高的關鍵詞。表面看,高工資、好待遇似乎仍不能拴住農民工們的心,不少企業想盡招數,親自到家門口接人、到火車站攔人、依靠現有工人到同鄉中挖人。每年的春天,農民工就成了『香餑餑』。
走訪幾場招聘會,記者發現,春節過後,很多並未擴大生產規模的企業,生產線上仍然嚴重缺工,這表明,在上一個用工周期內,這些企業並未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真正做好充分准備、創造良好條件,留住農民工。『人到用時方恨少』,企業如何贏得更多的『回頭工』、『鐵杆工』,農民工們都有哪些需求,為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外來務工人員招聘會現場
農民工:
我們想要的
采訪對象:吳萬春
最滿意收入有保障、 管吃管住、 被認同、被尊重
吳萬春今年38歲,本市建誠基業有限公司的吊車工。2010年他的平均月薪是3500至4000元。今年大年初八,他從老家山東樂陵趕回了東麗,此次返津,他還帶來了兩位老鄉——他未來的同事,將和他一起成為建誠的員工。
建誠基業全公司1000餘人,外地務工人員佔了一半,據初步統計,原有職工春節後到崗率達到95%以上,還有部分外地工人在返程途中。
見到老吳,他正帶勁兒地開著吊車,他剛剛得到消息,新年伊始,公司為鼓勵大家,將在原有基礎上加薪10%。
眼前這位山東漢子面龐黝黑,身板看起來很結實,5年前,他進入公司是經老鄉介紹的。『乾地基與基礎施工的,提起建誠基業那都知道,大公司,有名氣,人往高處走嘛,跟著老鄉就來了,一進公司是一個月1800塊,那時我在別處乾纔1000塊。』老吳告訴記者,來到建誠基業不僅收入增加了,更重要的是通過公司培訓,還掌握了開吊車的技術,拿到了特種行業職業資格證。『這比啥都強,這就是飯碗,有技術走到哪都不怕。』
在公司裡,老吳的工友來自全國各地,有貴州的、雲南的、河北的、內蒙的,總共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老吳說,他之所以5年沒有換工作,就是在這裡感受到了被認同、被尊重。這幾年,老吳每個月都會按時領到全額工資,加班有加班費,到年底還有獎金,優秀員工公司還安排外出旅游。讓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特別頭疼的過年如何回家等問題,老吳也從沒費過心,有幾年是公司車接車送,有幾年是公司給買票,特別是公司管吃管住,這為他解決了大問題。因為在天津這樣的大城市,租房子費用是很高的。為了方便外地員工家屬前來探親,公司還設置了家庭房,去年就有好幾個工友把懷孕的老婆從老家接來,一直照顧到生產。
生活中,老吳被工友們稱為纔子,良好的工作氛圍,讓他有心情看小說、練毛筆字、寫打油詩。今年的春節聯歡,他專門創作了三句半。他把閑暇時創作的詩歌拿給記者看,記者在他的日記本裡看到了這樣的詩句:『……行囊中不光是MP3、動感地帶, 匯款單牽掛著白發老母、守望村婦,那一張張飄零的票根,連結起前衛時尚、鄉野世俗。』

企業送外來務工人員回家過年
企業:
我們能給的
采訪對象:
北方創業集團園林公司 為員工提供發展上昇空間
對於來自河北青縣的劉殿良來說,天津不再是異鄉,打拼了近20年,今天的他,已經是天津北方創業集團園林公司的總工程師。從一位農民工,到企業高管,劉殿良對公司充滿了感激,他說,在公司,不管你是農民工,還是企業管理層,只要你肯乾,一樣擁有良好的上昇平臺和發展空間,近些年,已有20餘名和他一樣的農民工成為企業正式職工,真正融入了城市人的生活。
北方集團坐落於華明工業園內,主業是市政工程和園林綠化、風景設計,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100多人。該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張穎介紹,凡是被錄用的農民工,公司都給上了工傷、養老、醫療等保險,平均每人400元。由於工作的季節性較強,農民工的月薪也會隨之浮動,平均水平是每人2000元。
什麼樣的公司更有吸引力?具有多年人力資源管理經驗的張穎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工的擇業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以前很多農民工找工作首先看重的就是薪金收入,誰給的錢多,就去哪工作,而最近幾年,不少農民工更注重個人發展,通俗講就是這份工作有沒有前途。
北方創業集團提出『讓員工與公司一起成長』的發展理念。劉殿良1993年進入北方集團,他告訴記者,那時公司剛剛起步,崗位充足,有時人手不夠,他就一人身兼數職,雖然工作辛苦,但是學到了不少東西,由最初只靠賣力氣賺錢,到能在項目上獨當一面、深得老板信任。現在,劉殿良已成公司新增的32個股東之一,成為公司的主人。尚四合也曾是來津打工的農民工,今年30歲,在天津打拼了10年,2009年成為企業正式員工,年薪6至7萬元,擁有五險一金。公司的同事告訴記者,尚四合是個特別有悟性的小伙子,雖然學歷不高,但是很有頭腦,也肯乾,通過這些年的磨煉成長很快,讓他養護的項目大家都很放心,現在他已經成了業務骨乾,成了一群大學生們的師傅。

企業為外來務工人員上保險
城市:
我們應該做點兒什麼
采訪對象:徐海軍 劉先女
我們是新生代農民工 我們追求市民待遇
與5年前、10年前相比,農民工的就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崗位的要求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他們對自身的待遇也更加關注。隨著80、90後的成長,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生產線上的主力。連日來的采訪,記者發現,他們與他們的父輩最大的不同,是他們進入城市打工,並非純粹的生存型就業。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甚至跟隨打工父母在城市裡長大,加上愈加多元化的信息獲得渠道,新生代農民工希望與城市人獲得相同待遇和權利的要求更加強烈。
據了解,本市目前農民工共有209萬人,其中男性104萬,低於24歲的佔到了67.9%。團市委聯合南開大學對本市80、90後農民工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他們自認為仍是農民的不到三分之一,把自己當成城市工人的則不到五分之一。將近一半的人不清楚自己是否擁有社會保險。有關自身利益的表達渠道虛置,即沒有被使用或使用不足。
20歲的徐海軍來自河南平頂山,來津已經4年,曾在本市多家餐廳打工。他第一次到天津,正好趕上聖誕節,那時他被大城市的歡樂氣氛所感染,從此愛上了這座城市。現在的他,從外表看,與很多城市的年輕人已沒有太多的差別。『聽聽流行音樂,休息時與朋友一起上網了解信息,聊QQ,逛街,生活得很High!』徐海軍告訴記者,他喜歡城市的生活,豐富多彩,有很多機會,老家是不太想回了。『我想在城市紮根,出來打工這幾年,已經與在老家那些同齡人,對生活的要求不一樣了。』
劉先女是位80後,與徐海軍對城市的一往情深不同,她對城市生活愛恨交加。問題很現實,已經到結婚年齡的小劉,自然會為今後的生活打算,在城市買得起房子嗎?孩子戶口能落這兒嗎?上學怎麼辦?費用與別人有區別嗎?一系列問題,讓她覺得農民工真正的融入城市很難。
想紮根城市的農民工很多,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讓他們享受到更多的市民待遇,這或許纔會讓他們真正留在這座城市。
『用工荒』危機與良機
春節一過,沿海各省市紛紛鬧『用工荒』,天津有些企業也出現『用工荒』現象。有些地方部門急企業之所急,積極加強技術培訓、拓寬勞務信息、擴大招工渠道,缺工的企業也采取提高工資、增加福利、加強服務等措施,吸引農民工進廠。
雖然,『用工荒』給一些企業帶來了暫時的生產困難,但是,『用工荒』現象也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敲響警鍾,促使人們深思造成『用工荒』的原因。
當今農民工以80後、90後為主,這些新生代農民工與父輩大不一樣,他們大都讀過書,有文化,有見識,眼界開闊,獨立性強。他們對生活的追求也與父輩不一樣。打工中對不合理的要求會拒絕,對殘酷的壓迫會反抗,對過低的待遇會維權。總之,他們不再會忍辱負重。
當新生代農民工感覺自己對企業的貢獻得不到公平的回報後,自然會放棄,炒企業魷魚,一走了之,去新的地方尋找適合自己的新企業、新崗位。利用春節之際,農民工選擇跳槽到新企業、新崗位,其行為合情合理,無可責備。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正在成熟起來,成為堅強的一代和先進的生產者。
從缺工企業情況看,大多數出現『用工荒』的企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生產粗放型為主,其招聘的生產工人技術水平也較低,工資待遇自然也不是很高。這類企業對渴望學到一技之長、拿到合理工資報酬的農民工來說,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與之相比,那些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則用工充足,人員穩定,即使到了春節期間,也有足夠的員工自願加班值守。在這些企業中,農民工可以讓自己掌握的技術得到充分發揮,並獲得相應的工資報酬,當然願意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了。 要想徹底解決『用工荒』問題,主要還靠企業自身努力來解決。根本途徑在於及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技術改造上新品上水平,由粗放型向科技型轉化,增強企業競爭力,同時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更大經濟效益,以高報酬、高待遇、好環境和先進技術等,去吸引廣大新生代農民工加入其生產行列。
當今國內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低技術企業和低檔產品越來越不吃香。缺工企業特別是那些大老粗企業,應把『用工荒』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機遇,早轉變,早脫困,早受益。 (何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