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去冬今春,一場六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侵襲安徽,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安徽代表,牽掛家鄉旱情,把脈農村水利。
這個小水塘、小水庫就像這這個水壺一樣,水壺裡有水,我隨時可以喝。水庫有水,我們種的蔬菜、植物隨時可以灌溉。說這話的是全國人大代表、鳳臺縣李衝回族鄉魏郢村食用菌養殖專業戶魯中祝,一看到記者,她就情不自禁地聊起這場大旱。
作為一個農民,魯中祝對『水是農業的命脈』這句話感受深切。她說:『就像今年的大旱,我們農民就盼望著有水灌溉,植物不能等,乾旱的天氣太長,造成了很多農作物旱死。』
魯中祝代表說,去冬今春的中東部省份大旱,國家動用了那麼大的力量,可送水地段不足60%,由於無水可取,相當地塊仍然在旱。如何控制水資源應是我國生態農業急需解決的大問題。
所以我今年在『兩會』期間提出了大地保水這麼一個新的課題。這個保水體系讓梅雨、陰雨天氣把水存起來,多餘的能夠排的掉,讓旱天有足夠的水源去灌溉。
魯中祝建議國家不僅要建立『大地節能保水工程體系』,而且要形成保水、蓄水、存水,提高地下水位的人民戰爭,恢復大地生命之源,真正達到澇有溝排,旱有水灌:『我呼吁政府做好保水體系,更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把這些水儲存起來,能夠補充地下水分。然後通過太陽光的蒸發,雨帶更容易形成,形成大自然的良性循環,更容易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