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下,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一輪頻度密集、力度空前的調控。一方面,政府全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做『加法』;另一方面,推行『限購』『限貸』的政策,推行房產稅試點工作等,做『減法』。但如何平衡『加法』跟『減法』兩者之間的關系,解決目前的政策瓶頸,成了擺在房地產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據統計,2010年計劃建設590萬套保障房,後來基本完成370萬套。今年計劃建設1000萬套,未來五年將建設3600萬套。國土資源部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30個省區市住房供地、保障性住房實際供地均不到年初計劃的七成,只完成原計劃的67.9%。是否能按期、高質量地完成保障房建設,是一個考驗。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國家新增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需要資金1.3萬億元,目前看得見的資金來源為中央財政撥款1000多億元;地方土地出讓金淨收益的10%,假如足額到位最多1000多億元;另外,再加上動用有限的住房公積金增值淨收益。其餘大部分缺口仍需依靠存在很大不確定因素的金融及發債來完成,資金瓶頸仍然存在。同時,『限購、限貸』很有可能阻礙有著正常需求的人群。
如何破解樓市調控中的這些瓶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夏鋒認為,保障房建設不能僅當作政府的一項調控任務,應完善體制機制,設法建立產業激勵機制,鼓勵房地產商主動建設保障房,如此樓市纔有望回歸理性。同時,『加法』需要強調效益和效果,嚴格控制各類保障性住房的面積標准,使盡可能多的家庭能夠盡早享受到實惠。同時『減法』要盡量減少對有正常資金需求的人群產生的副作用。
『「限購令」之下,剛性需求仍然存在,只是被暫時壓制了而已,所以要警惕報復性反彈。』夏峰告訴新華社記者。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表示,只有調控措施常態化,改變公眾『調控之後必放松』的預期,纔能平衡房地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