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謠言止於公開。15日,在日本大阪,工作人員散發關於福島第一核電站報道的號外 |
福島核電站周圍30公裡居民屋內避難,東京都宣布核輻射量超標20倍、美國航母遭核輻射救援暫停……一個接一個似乎不是那麼好的新聞,讓原先鎮定的日本人也開始進入『核輻射』恐慌。
謠言一撥又一撥
難忘切爾諾貝利
『日本政府確認了嚴重核泄漏,所有亞洲國家要做好應急准備』、『日本核輻射將在今天下午四點抵達菲律賓』、『日本已經證實核泄漏!現場人員緊急撤離,警告區擴至70km,美軍航母撤離,日本向IAEA求援。亞洲地區的居民應采取必要措施。在出現下雨的24小時內待在家裡,並關閉所有的門窗。穿能遮蓋全身的衣物,並一定要遮蓋脖子,輻射會第一時間命中甲狀腺。請采取積極的額外防護措施。』
這些,都是從15日上午福島核電站2號堆爆炸、4號堆起火之後開始瘋狂流傳於網絡上的消息。更恐怖的是,網絡上『向阻止核爆炸的英雄致敬!日本自衛隊直接進入反應堆核心手工截斷控制棒的12人已經全部死亡,第二梯隊的15人正在進入……想想一個人的全身細胞被快速殺死,那是多麼恐怖的景象,就好像沙子堆成的人體突然被暴風吹散,這就是核輻射的效果……』處處流傳。
消息越恐怖,傳播速度便越快,有時候甚至在前面掛上了『BBC』、『NHK』等新聞媒體的抬頭。然而,經記者從其媒體正規網站搜索,日本共同社、讀賣新聞、產經新聞等權威媒體,美聯社、路透社等歐美媒體都未見這些消息。
『怎麼可能人工進入反應堆手工截斷控制棒呢?!』國內一位核電專家向羊城晚報記者分析指出,『所有的核電站裡都有自動裝備,一經地震便觸發啟動,都是幾秒間的事情,哪還等到人工進行?其次,現在核電站最大的問題是需要冷卻,而冷卻最需要的是電,派人進去這些反應堆裡根本沒有意義。』
難忘切爾諾貝利
就在福島核電站1號機組發生第一次氫氣爆炸開始,人們便惴惴不安———即便已經過去了25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依然歷歷在目———
1986年的4月26日,位於蘇聯基輔東北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突然爆炸起火,釀成一起震撼世界的惡性核泄漏事故,導致31人當場死亡,上萬人由於放射性物質遠期影響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線影響而導致畸形胎兒的出生。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
對於日本人而言,還有更痛苦的記憶———二戰期間,投於廣島的核彈『小男孩』,造成7萬到10萬人死亡;投於長崎的核彈『胖子』導致4萬多人死亡。
於是,只要一提到『核』字,人們似乎已經開始戰栗。
可緊張但別慌亂
『即便是最壞的情況,也不會發生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樣的事故。』中廣核的核電專家指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采用的是前蘇聯特有的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堆RBMK-1000。『這種堆的設計缺乏固有的安全性,有致命的缺陷,而福島第一核電站采取的是「沸水反應堆」,中廣核的核電站采取的是「壓水堆」,沸水堆和壓水堆都屬於輕水堆,都是靠H2O做慢化劑和冷卻劑。後者具有很強的復工率系數,使反應堆固有穩定。』
其次,在反應堆的建築結構上也有巨大的差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並沒有核島『安全殼』———正是這個壁厚90厘米、內襯6毫米厚鋼板的鋼筋混凝土半球體安全殼,即便反應堆出事故,安全殼也能把放射性物質包容起來,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沒有的,纔使得堆芯內所含揮發性放射性物質『一飛衝天』,並散布到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區。
『即使最為可怕的放射性物質碘-131也只有短短8天的半衰期。』專家指出,日本核事故不會成為一場國際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