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22日,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法國一家電視臺的記者在轟炸後的海軍廠房廢墟裡拍攝。新華社記者楊光攝
近日,利比亞的戰事不得不讓人們深思:為什麼近年來的多起戰爭都存在著『內戰外打』現象?這樣的戰爭模式會泛化嗎?目前看,『內戰外打』戰爭已直接影響了當今國際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所謂『內戰外打』,就是一個國家發生內戰之時,外部軍事力量直接介入,使該國的內戰擴大化和復雜化:外部力量的參與則是為了實現其自身的目的。隨著利比亞戰事的不斷昇級,人們有理由對這種『內戰外打』的戰爭模式擔懮。
在冷戰時期:類似的戰爭模式基本土表現為內戰、『代理人』戰爭、鄰國之間的戰爭或大國的侵略戰爭等。最為代表性的有兩場,一個是朝鮮戰爭,一個是海灣戰爭。而冷戰後,聯合國職能悄然改變,加速了『內戰外打』戰爭樣式的凸顯。聯合國職能的這種改變是從索馬裡內戰開始的。1992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794號決議,決定向索馬裡派出一支多國部隊以接替聯合國維和部隊,實質上是授權聯合國維和人員采取強制性的行動。這標志著聯合國職能發生變化。今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授權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等措施,這使利比亞內戰演變成了外部力量武力乾預的一場戰爭。
美國常以聯合國之名,使『內戰外打』這種戰爭樣式不斷上演。比如美軍當年在索馬裡的行動遠遠超出了聯合國要求的范圍。又如,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是根據聯合國1386號決議建立的,而在美國的『慫恿』之下,這支部隊自2006年後開始在阿富汗境內開展作戰行動,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美軍在阿富汗行動上的壓力。如今,美國等有關國家不斷擴大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范圍和打擊規模,致使利比亞人員的傷亡增多。這已經遠遠地超出了聯合國決議的本意。
過去20年,『內戰外打』的案例不斷出現。1999年,南聯盟因『民族矛盾』等問題引發內戰。美國及北約以『人道主義』為借口對南聯盟塞族軍隊大打出手。2008年,格魯吉亞因『南奧塞梯問題』而發生內戰,俄羅斯則出兵格魯吉亞。不管是世界大國、地區大國還是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制造著『內戰外打』這種戰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