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養生教母』馬悅凌。 |
一位無醫師資格證的『神醫』
近年來,馬悅凌在成為『養生專家』的過程中爭議一直不斷,但最終將其推到輿論風口浪尖上的還是緣於她號稱能治療『漸凍人』。
登錄『馬悅凌健康養生網』,進入『馬悅凌個人官方網站』首頁,就能看到『馬悅凌調理漸凍人』相關信息。她在網站『向世人公布「漸凍人」治療全過程』。在《融化『漸凍人』記》一文中,馬悅凌稱,雖然漸凍人癥是全世界的絕癥之首,不過『我治療此病後纔知道這個病根本不難治』。她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注射當歸液和吃活泥鰍,用她自己的話說『泥鰍是我最重要的砝碼』。
馬悅凌治療『漸凍人』的言論引發網友強烈質疑。網友『呼朋引伴』說:『馬悅凌號稱治療「漸凍人」很簡單,這話估計科學奇纔霍金先生聽後會被直接雷翻急速凍僵。』
醫學專家更是強烈駁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樊東昇教授說:『生吃泥鰍與穴位注射當歸液治療漸凍人癥,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讓病人生吃泥鰍治療漸凍人,這很危險,本身活泥鰍就帶有各種寄生蟲,容易引發感染。另外剁碎後有骨刺也不易消化,一旦卡在患者喉嚨裡,十分危險。對於全身都逐漸失去運動能力、吞咽困難的「漸凍人」癥患者來說,生吃活泥鰍就更危險。』
事實上,馬悅凌這位『神醫』至今仍無醫師資格證。簡歷顯示,馬悅凌(原名馬秋紅)1982年至2005年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任護士。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以前就是我們單位的職工。印象中,就知道她是個護士。』
根據國務院行政法規《護士條例》的規定,護士執業注冊有效期為5年,無有效注冊者不得從事護士工作。南京市衛生監督所調查人員通過向省、市有關護士執業登記機構核查,目前已沒有馬悅凌的相關注冊信息。
一部瘋狂的斂財機器
馬悅凌近日在自己的個人網站上表示:『我已將自己治病、保健的理念及方法全部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將來只要國家需要,我會全部貢獻給國家,造福更多的人。』
但這種自我標榜被網友一眼揭穿。
網民『cp123』說,從養生大師李一到張悟本、劉逢軍,養生從來都是門生意。在今天,這生意看來是越做越大了。『養生教母』馬悅凌,就被勾勒出了一整套從圖書、食品到醫療、網絡等多層面多渠道的求財路徑。
『馬悅凌健康養生網』是南京馬悅凌貿易有限公司於2008年創建,是唯一獲得馬悅凌授權的個人官方網站。在這裡,有馬悅凌開辦的淘寶養生店的鏈接,『馬悅凌牌正品固元膏』、『馬悅凌特別定制艾條』、黑米、紅棗等均在熱銷,其中多項產品是馬悅凌在『指導治療』各種疾病時的必需品。而22萬實名注冊的會員,構成了不菲的購買力。
據對馬悅凌之事一直跟蹤報道的《現代快報》記者介紹,固元膏的材質非常簡單,但一盒普通的固元膏只要貼上『馬悅凌』的牌子,搖身一變就要買到100元左右。淘寶商城馬悅凌旗艦店中所銷售的『馬悅凌固元膏』,說明裡稱:『由馬悅凌無數次親身食用實踐改進而成,獲得國家質量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QS認證,約100元一袋的馬悅凌固元膏。』
一些網友根據對馬悅凌近年來的營銷狀況估算,其身價已經過億。盡管這一說法無法核實,但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一位與馬悅凌相熟的醫生告訴記者,馬悅凌確實『非常有錢』。
與馬悅凌本人的『神秘』一樣,她旗下的公司也難覓行蹤。《馬悅凌健康產業集團員工手冊》顯示,『馬悅凌健康產業集團成立於2008年,其下屬有南京馬悅凌健康諮詢有限公司、南京馬悅凌貿易有限公司、淮安馬悅凌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稱現在主打產品是『馬悅凌糕』。
但《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馬悅凌糕』包裝上明明標注的是淮安經濟開發區汕頭東路1號,可就是找不到廠家。經過多方調查發現,原來所謂的生產廠家根本就不在包裝標識的地點,而是在淮安的恆宏勝路上,而且這家工廠也已停止生產。
一張急需完善的『捉鬼』監管網
與張悟本等所謂的養生專家一樣,馬悅凌也是以她的養生學說起家。然而,馬悅凌又有其特殊性,因為她並沒有實體的門診,幾乎都是通過網絡平臺宣傳自己的養生理念,進行網絡營銷甚至診療。
記者調查發現,明知道其中有鬼,卻暫時無法立即下手『捉鬼』,馬悅凌的出現對相關部門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戰,我們急需完善一張『捉鬼』的監管網。
馬悅凌的個人官方網站注冊地在南京市,因此屬於南京市衛生監督所的管轄。該所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所監督二處目前已介入對馬悅凌的調查,目前調查工作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聯系其本人,但至今沒有取得聯系;另一方面通過網站上的一些帖子,尋找其行醫對象的線索,以判定其是否涉嫌非法行醫。
據了解,為了增強可信性,馬悅凌在網站上公布了大量治愈的患者,還特地在網上標識患者的地理位置。然而,至今尚未有一位患者願意接受采訪。至於馬悅凌本人,記者多次發郵件和撥打電話,沒有任何回應。南京衛生監管部門也表示一直聯系不上她。
連日來,南京市衛生監督所調查人員通過對網絡和媒體上刊登的自稱經馬悅凌治療過的11例『漸凍人』病例進行分析調查,多數未留下聯系方式或身份證明,只有3例留有聯系電話。調查人員撥打了這3部聯系電話,其中,1例多次撥打機主始終未接聽;1例接聽後說打錯了;只有1例接通並承認其愛人曾經在北京『馬悅凌治療室』接受過注射當歸液等治療。相關情況,南京市衛生局已經函告北京市衛生局。
南京中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王高玲表示,此事確實給監管部門敲響了警鍾,隨著網絡的普及,如何界定和監管涉及百姓生命健康的醫療衛生領域的網絡虛假宣傳、非法網絡營銷、非法網絡問診等,需要管理部門盡快拿出相應的管理辦法,采取有力措施。如果再停留在以往的監管思維和監管方式上,類似的問題還會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