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一顆鉚釘都貨真價實
上海鐵路局杭州工務段錢塘江大橋車間30多名養護工負責養護大橋,每天通車高峰過後,養護工們就來到橋面上,用錘子敲敲打打,檢查大橋健康狀況。
20年來,天天與橋為伴的車間主任何光明對大橋充滿崇敬之情。他說,現在的養護主要是針對鐵路的枕木,大橋的結構一直保持得很好。『你看這些鉚釘,雖然只有22毫米,但是貨真價實,規格很高,它們是連接鋼構的關鍵,到現在都紋絲不動的,看鉚釘就知道這個工程不是偷工減料的。』
何光明說,錢塘江大橋屹立不倒,一靠貨真價實,二靠技術創新。錢塘江地處入海口,潮頭壁立的錢江潮與變遷不定的泥沙是兩大難題。茅以昇冥思苦想,最後從澆花的水壺在沙土裡射出小洞得到啟發,發明了『射水法』,解決了打樁的難題。『沈箱法』、『浮遠法』,一個個技術難題就是這樣被攻破的。
大橋至今沒有進行過技術上的大修,2000年的維修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僅僅是更換了公路橋的橋面板。『這是一座炸藥不放對位置都炸不掉的橋。大橋的5號、6號橋墩在1937年、1944年和1945年被炸過,但至今仍能正常使用。』鍾光明說。
1937年12月23日,茅以昇接到密令,對錢塘江大橋實施爆破。這座施工人員夜以繼日925天、耗資160萬美元的大橋僅僅存在了89天,只留下殘存的橋墩。同年日寇佔領杭州,但直到1943年纔開始動手修橋,因為日本人發現修補太困難了,很難達到茅以昇建橋的標准和工藝。直到1948年5月,在茅以昇的親自主持下,纔成功把錢塘江大橋修復,兌現了他『抗戰必勝,此橋必復』的誓言。
把修橋當成百年基業
『茅以昇他們是把修橋當成百年基業來做的。』鍾光明說。
文獻記載,剛開工,總工程師羅英就對茅以昇說:『錢塘江大橋修不好,出了問題,第一個要跳錢塘江的人是你,第二個是我。』茅以昇自己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寫道,他為錢塘江大橋日夜奔走,『忽而愁悶,忽而開顏,有時寢食皆廢。』
在錢塘江大橋的修建中,茅以昇的角色相當於今天的橋梁項目業主指揮部指揮長,融資方式采用收費還貸。茅以昇不僅要苦思施工方案,還要四處奔走融資,更要節約費用,監管支出,同時培養國內技術力量。最大的困難是,大橋尚未竣工,戰火已經燒到了錢塘江邊。
『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的第二天,就有三架日軍飛機來工地轟炸。爾後的40多天,建橋的工人們同仇敵愾,冒著炮火夜以繼日地加速趕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大橋通車當日,就立刻投入到為抗戰運送軍火物資的任務中。
『建橋,建得不好還不如不建』
『跟那個年代比起來,現在我們不缺技術,也不缺資金,更不需要用生命去冒險。』茅玉麟說,『不論什麼時代,都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來建橋,錢塘江大橋已經被當成文物,但這種精神不能像文物一樣只存在博物館裡。』
茅玉麟說,近來橋梁坍塌事故頻發,令人痛心。中國在橋梁設計、施工、監理各個方面的水平都沒有問題,但是利益交換、層層分包造成某些工藝的缺失;程序上的省略,導致設計的要求達不到,再加上日常管理和養護比較落後,所以當超載出現時,直接導致橋梁事故的發生。
離開錢塘江大橋的時候,已經是傍晚。落日的餘暉灑滿茅以昇先生的銅像。『建橋,建得不好還不如不建』,茅以昇的這句名言,久久回響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