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首先,羣衆參與制定徵拆政策,徵拆方案先交由村幹部和拆遷戶代表反覆討論,再根據意見反饋修改補充,最終通過的“徵拆”方案,羣衆認同率達到了90%以上;其次,在執行上實行“陽光政策”,實施“三步三公示”的陽光操作辦法,所有的基礎數據、補償安置方案、補償安置實施結果分三步上牆公開公示,做到整個徵拆過程公開透明,絕不允許搞“暗箱操作”;三是千方百計解決老百姓的後顧之憂,通過提供勞務培訓、搭建創業平臺,管委會積極引導拆遷羣衆上崗就業或者自主創業。同時還制定了退休養老、大病救助、困難補助等一系列制度。現在,九華經濟區90%的失地農民得到了很好的就業安置,不少人還辦起了企業。
胡步芳介紹說,去年九華經濟區還拿出可用財力的66.8%用於民生建設。現在,園區年滿55週歲的婦女、年滿60週歲的男性拆遷羣衆每月能夠拿到200元的生活補助。從去年開始,經濟區開始實施“貨幣安置”政策,爲避免新拆遷羣衆“老無所依”,管委會還爲他們統一購買社會養老保險,並計劃在財力允許時逐步將參保範圍擴大到之前的拆遷戶,讓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九華經濟區在實施“和諧徵拆”過程中還有很多機制創新。比如,園區財政局直接將補償款發放到農戶,避免“中間盤剝”;社會事業局發起成立了“九華慈善基金會”,首期募集資金已有2000多萬,將基金的經營收益用於園區特困戶的社會救助;另外,園區還成立了全資擁有的經濟建設投資公司,允許拆遷羣衆在自願的前提下入股,並提供每年10%的固定收益回報。
“因爲實施了‘和諧徵拆’,現在整個園區和諧穩定,老百姓安居樂業,管委會就能將精力全部放在服務好入園企業上來,我們的財政收入從2006年的514萬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7億元,年均增長242%,園區發展形勢很好。”楊親鵬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