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前,有網友發新浪微博稱,“北大副校長: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這條微博迅速引發造句熱潮,包括網絡名人、各高校師生在內的數萬網友參與該話題,紛紛模仿造句(10月20日《中國青年報》)。
經查證,“撐腰體”並非空穴來風,它引用的是北大副校長吳志攀所提的倡議。“撐腰體”的流行,充分體現着自媒體的娛樂精神,更傳遞着民衆的普遍道德訴求。
這兩天,廣東佛山女孩小悅悅的悲劇讓人們心靈柔軟,18個路人漠然而過,更讓人們感到了一種深深的顫慄。“撐腰體”的風行,傳遞着人們對於道德的呼喚,人們希望伸手相助能夠成爲道德底線。
沒有必要爲18個路人尋找過多的理由。但冷靜下來思考,在個體之外,難道沒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嗎?曾經喧囂過“好事做不得”、“老人不能扶”的社會討論,這一心理是對應於一定社會現實的。爲什麼有人擔心好事做不得,核心就是“撐腰體”中隱藏的“道德撐腰”問題。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北大副校長所說:“要是遇到訛詐了,有機構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有機構提供賠償”,相信,除了極個別冷漠到極點的人,絕大多數人都會伸手相扶。
“撐腰體”的風行,背後是人們對於“道德靠山”的訴求。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座山,都希望自己扶人時不會被訛被詐。靠山應該由政府和社會提供。比如說,能不能成立一個公益機構,專門爲道德提供法律援助?能不能建立一筆公益資金,專門爲熱心人提供道德支持;各個單位能不能在員工受到冤屈時挺身而出,讓正義受到呵護?如果我們建立起了道德救助綜合機制,讓每個人都感受到“道德靠山”,拒絕冷漠恐怕並不難。江蘇喬布衣媒體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