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深化改革,是爲了努力把我國從一個文化古國、文化大國建設成文化強國
今天,我們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在中國和平崛起於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也就是說,我們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也好,講文化體制改革也好,講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也好,都不僅僅是爲了解決國內的文化建設問題,一個重要的任務,是要在世界範圍的綜合國力競爭中進一步增強我們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把我國從一個文化古國、文化大國建設成爲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現在,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我們必須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對我國文化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冷靜審視和反思,清醒認識存在的問題、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煥發創造激情,增強創新能力,使我國文化始終保持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都已經注意到,儘管中國在經濟發展中創造了令人目眩的奇蹟,但是在世界上卻沒有形成與此相應的文化影響力,更談不上我們的話語權。黨的十七大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一戰略任務。這次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承擔的根本任務,就是全面貫徹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爲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從中可以看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今天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戰略任務和現實奮鬥目標。明確這一點,不僅可以使得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了一個高起點,而且可以使得我們在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中規劃和推進我國的文化建設。那麼,怎麼樣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呢?
十七屆六中全會認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着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全會還按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鬥目標,號召全黨全國爲實現這個目標共同努力,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爲把我國建設成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爲此,就要在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傳播能力等方面開拓創新,推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首先要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一盤散沙的民族和國家是沒有國際地位的,一個沒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國家是沒有文化軟實力的,也不會被人尊敬的。這種文化凝聚力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居於統攝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爲第一位的任務,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範。與此同時,我們要通過文化體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保障人民羣衆基本文化權益;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羣衆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着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使得中華民族以一個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同時取決於我國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有利於大力推進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創新。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特點,審美情趣、欣賞習慣、評價標準等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人民羣衆的新期待,在內容上、形式上進行積極探索和大膽創造。與此同時,在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如何讓我們的文化能夠爲各個國傢俱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們認同,併爲他們接受和喜歡。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深入改革開放第一線,深入經濟建設最前沿,深入人民羣衆日常生產生活,真實表現普通羣衆的喜怒哀樂,熱情謳歌普通羣衆的精神風貌,使精神文化產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爲廣大人民羣衆喜聞樂見;另一方面要在瞭解世界文化發展特點的同時,充分挖掘我國曆史文化寶庫,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並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增強文化的表現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樣式展現在當代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