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週日,北京某出版社編輯張同冰,去了趟位於北京西郊的京西古道。爬到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方,眼前的景象讓他頗爲震撼,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霧氣,大風吹過,鋪天蓋地地漫卷過來。
然而,一向自覺身體不錯的他,回到家就感覺不舒服,嗓子尤其難受。後來他才知道,那種霧氣其實是一種“霾”,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近日,全國範圍內普遍出現的霧霾天氣,引發全社會對於城市空氣質量監測標準和污染問題的追問。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上週對1604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多達79.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城市近期的霧霾天氣嚴重。
72.7%受訪者感覺當下空氣質量較差
連着幾天,張同冰不敢再隨意出門,有時想下樓遛個彎,但是看到大霧瀰漫的景象,又縮回去了。張同冰開始懷念起冬天颳大風的日子,“雖然很冷,但畢竟把廢氣刮跑了。”
對於當下空氣質量,72.7%的受訪者感覺較差,感覺“好”的僅佔15.6%。11.7%的人感覺“不好說”。
據北京環保局10月31日公佈的數據,10月北京市空氣質量二級及好於二級天數爲19天,比去年同期減少6天。減少的天數雖然不多,但是公衆的身體感受卻大不相同,尤其是在這種霧霾天氣中,很多人感覺到嗓子和肺部不舒服。這讓很多人質疑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
調查顯示,69.8%的人感覺環保部門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和自己的直觀感受“不相符”。
環保NGO組織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最近去了昆明、成都、廣州等南方城市出差。每次回北京一下飛機他總有很強烈的感受,“特別是遇上陰霾天氣,立刻就感覺喘不過氣來,鼻子不舒服,空氣裏還有一股淡淡的燒焦味道。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
張同冰說,大家都感到污染很嚴重了,有關部門卻說輕度污染,怎能不讓人質疑?準確的數據才能指導大家採取更好的防護措施。
55.3%的人認爲空氣質量監測和治理標準滯後
調查中,55.3%的人認爲目前“空氣質量監測和治理標準滯後”。
中科院政策所科技政策和環境政策方向副研究員袁志彬表示,目前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是從1996年開始實施的,如今人們的環境意識和要求、污染物的數量和類型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標準已經遠遠滯後於現實。
據瞭解,作爲霧霾天的重要衡量指標,PM2.5(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爲可入肺顆粒物——編者注)在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都已納入國家空氣質量的強制性限制標準,我國則仍採用PM10的監測標準(直徑等於或小於10微米,可以進入人的呼吸系統的顆粒物——編者注)。
據東方網消息,《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已於11月1日起在我國實施,這是國家首次對細顆粒物PM2.5的測定進行規範。但在環保部近期進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中,對於PM2.5僅設立了參考限值。這一標準的“編制說明”解釋:目前PM2.5污染較重,如果實施PM2.5標準,我國空氣質量將大範圍超標。
袁志彬認爲,PM2.5之所以不能納入標準,是因爲當經濟增長與環境出現衝突時,很多地方仍把經濟增長放在優先位置上。
李波認爲,之所以不採用PM2.5標準,政府也許是擔心數據會讓社會產生不安定因素。但實際上,官方數據和解釋的公信力出現問題,纔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他同時強調,要注意標準問題背後利益集團的遊說,比如燃油供應集團、機動車生產商等。
北京某事業單位員工趙紅玉,平常都是騎車上班。由於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她每天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各式汽車中間穿梭。汽車尾氣很難聞,她不得不戴着口罩上路。但即使這樣,這幾天,她仍然患上了鼻炎。
2010年11月,環保部發布的《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顯示,機動車尾氣排放已經成爲我國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每年200多天的霧霾天氣,這些問題都與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細顆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關。
這一情況也獲得了公衆認可,調查顯示77.6%的人認爲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是“汽車迅猛增長,尾氣排放超標”。
李波說,很多研究表明,城市的流動性、通勤的效率和城市經濟增長有很大關係。當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出行效率,要做到有效控制私家車增長的同時,給市民提供更多高效的公交出行方式,解決公交接駁問題。
調查還顯示,爲減少汽車污染,79.4%的人建議“真正實施公交優先”;70.2%的人建議“嚴格控制燃油質量,推廣清潔燃油供應”;68.1%的人希望“推廣綠色能源汽車,限制大排量汽車”;60.9%的人希望“實施嚴格機動車排放標準”;51.4%的人希望“限制汽車數量”;48.5%的人建議“建立機動車冒黑煙舉報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