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公衆的健康受損就是很嚴重的代價”
安徽省某縣級市發改委的劉飛(化名)告訴記者,影響當地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源,是工業污染的排放物,包括紙廠、木器加工廠、活性炭生產廠等。當地雖然有環保準入制度,但一些老企業即使達不到標準,也不能停產,只能督促改進。
“現在治理污染的最大困難,就是與經濟發展的思路相悖。”劉飛直言,不少官員在公衆場合強調要重視環境,但內心還是更重視GDP、工業增加值,“光保護環境了,經濟上不去,政績上不去,怎麼在官場上混?”
在工作中,劉飛經常接觸一些環境質量監測數據。他發現,這些數據只能起到參考作用,有時還會起負面作用。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見到一些地方環境特別好,可能就不願意來,因爲知道這些地方可能要求比較嚴,環評通不過。
調查中,對於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85.3%的人直指“某些地方政府GDP至上,工業污染嚴重”。對於治理空氣污染,69.4%的人建議“城市規劃要充分考慮環境空氣問題”;63.9%的人希望“公佈更精確的監測數據”;60.0%的人建議“對社會生產進行動態調控,調節污染源總量”;55.3%的人表示“各地不能各自爲戰,應統籌考慮、聯手防治”。
李波認爲,政府對污染企業一定要加強監控力度,弄清楚企業排放氣體對公衆健康的影響,不能總以經濟發展的理由讓大家忍着。事實上,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代價,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GDP了。
他介紹,在日本,老百姓可以去市政廳申請一種一次性簡易試劑,用來檢測家裏或周邊某些物質含量是否超標。市政廳讓公衆檢測出於兩個目的:一是讓公衆親自參與,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二是公衆可以監督周邊企業,對企業形成壓力。
對於空氣污染,普通人能做些什麼?54.1%的人表示,“出門儘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32.1%的人選擇“不開車”;38.1%的人“關注空氣質量監測情況”;29.0%的人“掌握霧霾天防護知識並向身邊人宣傳”。
面對霧霾天氣,不少人已在採取自我防護措施。63.2%的人表示會“減少外出”,51.5%的人“關閉門窗”,39.2%的人“出門戴口罩”;21.9%的人會“購買空氣淨化器”。
李波前兩天經過鳥巢,看到在大霧天氣裏,還有不少學生在晨跑。有的學生跑累了就靠在樹上大喘氣。這讓他很擔憂:孩子的健康會不會受影響?
針對霧霾天氣,袁志彬認爲,應該建立起專門的預警和應急機制。比如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或四級以上污染水平時,室外體育課等露天活動必須取消;對在空氣污染環境中工作的崗位提供補貼;同時通過媒體發佈公告,建議人們儘量減少外出。
“應該建立一些預警機制,公衆的健康受損就是很嚴重的社會代價。”李波建議,教育部要考慮改變孩子的鍛鍊方式,以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衛生部門也應該出臺相應標準,比如在什麼樣的天氣不適宜做哪類運動,還應該編制一些手冊,指導公衆在特殊天氣應注意什麼。
調查中,55.6%的人希望建立霧霾指數預報和預警機制;44.7%的人希望,有關機構加強指導工作,幫助民衆抵禦霧霾傷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