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
2011年逐步走向尾聲,在這一年的時間裡,眾多的小人物湧現在我們身邊,觸動我們的心弦。他們或卑微、或招搖,或令人憤怒,或令人鼓舞……他們也都不自知的折射了這個大時代的真實的影像。這些平凡的草根們以不同的姿態走入公眾的視線,引起社會的共鳴與反思,不管他們是何種形象,他們所掀起的波瀾都在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改變。
| 郭明義——新時代“雷鋒” |
|
郭明義 |
郭明義出生於1958年,他1977年參軍入伍,1980年6月12日入黨,1982年轉業到齊大山鐵礦工位,他從普通一兵到現在,這三十多年裡,他象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在每一個崗位上閃閃發光。
郭明義說過:“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站在莊嚴的黨旗大,舉起自已的右手宣誓,這崇高的承諾需要用一生去實踐”。他承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承諾的是“無私奉獻、不圖名利、不計得失……”。
1990年以來20年間,他獻血6萬多毫昇,這是他自身總血量的十倍;1996年至今他為180多名特困生入學和向災區群眾及身邊特困工人兄弟捐款達12萬多元,還有,有誰能堅持長達15年每天提前兩小時上崗!?郭明義做到了。他總共獻工達15000小時,也就是說無償為國家多乾了五年工作。
觀點:
在經濟大潮洶湧澎湃之時,信仰顯得多元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追求;信仰的缺失,將影響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就在大家見?紛繁時刻,郭明義那平凡而偉大的事跡,象一抹朝霞呈現在祖國大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這是對什麼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的最好詮釋。
| 楊善洲——“青山不倒松” |
|
楊善洲(資料圖) |
楊善洲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無論是在職期間還是退休以後,他始終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始終淡泊名利、地位,始終公而忘私、廉潔奉公。1988年退休後,他主動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帶領家人和群眾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佔地面積約5.6萬畝的大亮山林場。2009年4月,他將活立木蓄積量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
觀點:
一輩子忠於黨的事業,一輩子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楊善洲精神中具有共產黨人持久不變的崇高宗旨意識,又有跨越時空的先進性和強大生命力;既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寫照,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精神力量。
| 陳賢妹——撿起人性的“拾荒者” |
|
“最美婆婆”陳賢妹 |
10月13號,佛山發生一起車禍:2歲的小悅悅先後被兩輛車碾壓,7分鍾後,58歲的拾荒老人陳賢妹經過時,將她扶起,隨後送往醫院。
“我什麼都沒想,只想著救人”,“我救人是很隨意的舉動,就是覺得小女孩好可憐,我沒想過會出名,更沒想更多其他的事”,“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總要有人去幫助”……面對媒體對救人“動機”的一次次追問,瘦弱的陳賢妹反反復復地陳述著自己當時平常的心態。【點擊查看詳情】
觀點:
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拾荒阿婆”的影子。向善、樂善、行善的人性美德,構成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綿延不絕的重要支橕。“小悅悅”事件後,網友對於路人冷漠的批判、痛恨,體現的也正是對生命的尊重、對善良的堅守。【點擊查看詳情】
| 高一學生陳逸華——廣州“舉牌哥” |
|
廣州“舉牌哥”陳逸華 |
5月4日,廣州16中的高一學生陳逸華在地鐵一號線東山口站和烈士陵園站舉牌,呼吁眾人“反對地鐵一號線‘統一化’改造”,收集市民簽名。有網友將他舉橫幅收集簽名的照片發上微博,短短幾天,就被轉發超過萬次,引起一片討論的熱潮,有網友贊其“勇氣可嘉”。同時,公眾對一號線改造的質疑也紛至沓來。
“舉牌哥”反對花9000多萬元進行地鐵“統一化”改造的行動,在社會輿論的推動下,地鐵公司三度作出回應,並改變了初衷。【點擊查看詳情】
有關部門一周三回應
由於他在廣州地鐵站口“舉牌”組織市民簽名質疑地鐵一號線翻新,導致全城媒體為此討論很很長時間,從最開始反對“抹殺一站一景風格”到“是不是勞民傷財”,從“地鐵翻新項目的立項、評審、招標等程序是否合法”追訴到“國企誰來監督”……導致地鐵公司三次對陳逸華公開解釋。【點擊查看詳情】
觀點:
我們的教育應該大力培育公民。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一早就以民主的親子關系熏陶子女;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該始終以民主的師生關系熏陶學生,並通過系統的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公民的知識、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社會教育中,大眾傳媒、文化機構、非政府組織應大力傳播公民的知識、宣傳公民的典范、提供公民教育和公民實踐的機會與場所。
| 區佳陽——“拇指妹”促使廣州公開光亮工程 |
|
“拇指妹” |
亞運後,廣州擬花1.5億元搞光亮工程。大四學生區佳陽於在微博上傳自己豎起大拇指的照片,同時希望征集1000張圖片,以“贊”的方式促使廣州市建委公開光亮工程的可行性報告。
官方回應質疑
廣州擬投資1.5億元用於優化完善白鵝潭及海心沙周邊地區夜景照明工程一事引起廣泛關注,出現了“征集光頭”、“拇指妹”等網絡行為。廣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銓約見“拇指妹”區佳陽,並以“問答題”的形式向媒體作出了解答。【點擊查看詳細】
觀點
在這些希望以微力撼動大樹的“蚍蜉”公民背後,是正在成長和壯大的個體公民意識,以及他們對“蚍蜉撼樹”這種非常規訴求表達的困惑。
| 韓紅剛——充滿愛心的“蘿卜哥” |
|
“蘿卜哥” |
今年37歲的河南農民韓紅剛,因為怕蘿卜爛在地裡浪費,公開贈送自種的近60萬斤蘿卜,得名“蘿卜哥”。
3天時間裡,逾萬人前往韓紅剛的60畝田裡“自取”了免費蘿卜,留給韓紅剛的則是一地狼藉蘿卜纓兒、爛蘿卜被扔的遍地都是,還有不少人對地裡的紅薯和周邊的蔬菜順手牽羊。
觀點:
“哄搶”的市民也的確反映了當前社會倫理關系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問題,但這不僅是部分市民的“良心大考”。大家更需要一起思考如何努力改善我們身邊的社會倫理關系,“畢竟個體道德的滑坡和整個社會道德的水平有關,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提昇需要健全的制度,還需要每個人從我做起。”
| 藥家鑫——中國教育的“腫瘤” |
|
藥家鑫當庭痛哭 |
|
藥家鑫(資料圖) |
21歲大學生藥家鑫,深夜駕著私家車看望女友,途中撞倒騎電動自行車的女服務員張萌(化名),下車後發現張萌在看自己的車牌號,藥家鑫拿出刀子,對張萌連捅8刀,致其死亡。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引起公安部高度關注。
觀點:
中國學生們究竟存在多少心理問題我們不敢妄加揣測,但是當這些學生們做出一種種令我們震驚的事情時,我們卻不得不思考我們的學生們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校爭光”的苛責下還要承受多少的壓力。而究竟又有多少人去關心這這些孩子們的心理成長的歷程?
| 吳遠碧——“剖腹自醫”的重慶農婦 |
| 為了不連累家人,母親節那天,她就是從這塊菜板上拿起菜刀,劃開自己的肚子…… |
“這一刀下去,好了,就不再拖累家人了;要是要了命,也就不用再拖累家人了。”53歲的重慶農婦吳遠碧因病無錢手術,賭命揮刀自剖放出腹部積水。這是當前進城農民工因病陷入絕望的極端案例。所幸其揮刀自剖的驚世行為,啟動了時下底層百姓遇到困境獲得救助的一般模式:媒體報道——領導重視——職能部門積極行動。【點擊查看詳情】
觀點:
“剖腹自醫”事件曝出後,網友對此普遍感到震驚和痛心,認為這是當前進城農民工因病陷入絕望的極端案例,暴露出的醫療體制缺陷引人深思,農民的“新農合”醫保政策需要檢討和改進。也有不少網友認為,當事人拒絕醫保,性格倔強以及政策上的無知也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原因。【點擊查看詳情】
| 郭美美——微博“炫富”撕開官方慈善的“窗戶紙” |
|
郭美美微博“炫富” |
|
郭美美微博 |
21日晚,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網友受到大家關注。這個自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20歲女性在微博上的照片和留言顯示,她家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跑車,擁有數十個奢侈品牌“愛馬仕”的提包。一些網民因此質疑紅十字會,稱將不再向該組織捐款。隨後,自稱“郭美美”的人發微博辯稱其“所在的公司與紅十字會有合作關系,簡稱‘紅十字商會’”。
觀點:
“郭美美事件”、“尚德詐捐門事件”、“宋慶齡基金會事件”、“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等系列負面新聞,已經讓公眾的心碎了一地,懷疑、謾罵、抵制社會組織似乎已經成為本能。
| 宋江明——山西長治“公考狀元” |
| 8月11日,宋江明參加和平醫院體檢的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復印件。該血液檢驗單的多項指標邏輯關系錯誤,存在人為篡改數據的情況。 |
今年4月24日,宋江明參加了山西省公務員筆試。5月27日,他查分得知,自己的名字位於所填報職位(長治市環保局“科員2”崗位)的第一名。7月28日,宋江明參加面試,表現出色,面試成績也是第一。8月11日,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順利地來到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參加體檢。
然而,8月15日下午,一個電話打斷了宋江明的夢想。長治市人社局公務員科通知,他部分體檢指標不合格。8月16日上午,宋江明參加了體檢復查。下午得知,復查中“血紅蛋白”仍舊不達標。體檢不合格,最終不能錄用,第二名遞進。
觀點:
舞弊者之所以能夠舞弊,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於其舞弊的動機和行為,而在於他們具有舞弊的空間。如果一件事情具有舞弊的空間,同時又具有舞弊的利益,那麼舞弊就可能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公務員的招考也是這樣,當公務員職位成為旱澇保收的“香餑餑”,當國考已成千軍萬馬闖獨木橋之勢,操作考試者的潛在利益顯而易見。
| 小悅悅——被反復碾壓的女童 |
|
小悅悅生前照片 |
|
群眾在事發地點悼念小悅悅 |
10月13日小悅悅一個人在五金城內一小巷玩耍,這時,一輛白色面包車駛來,像沒有看到女童一樣,開始加速,並將小悅悅卷到了右側車輪下,從小悅悅的胯部碾過。面包車停了一下,又加大油門,後輪再次碾過小悅悅身體。十幾秒後,3個路人經過此地,無人施救。緊跟著,一輛小型貨櫃車開了過來,像沒有看到一般,右側前後輪兩次碾過小悅悅的雙腿。此後幾分鍾內,又有4輛電動車、三輪車和3位路人經過但都沒有伸出援手,而路邊的店鋪也沒有人走出來看一眼。【點擊查看詳情】
觀點:
小悅悅離去了,但對事件的反思還要繼續,需要檢討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的公民教育中還有哪些不足,尊重生命的意識的巨大缺失如何彌補;父母對孩子的監護如何盡責;在綜合市場、人流混雜的地方,如何有序地管理讓孩子的安全有保障等。學者郭巍青概括得好,“小悅悅悲劇使我們看到了一個道德真空和管理真空”。【點擊查看詳情】
結語
其實不管是勇敢捍衛個人權利的人,還是拓寬生活可能的人,他們都應該被記取。對於那些違背公眾道德,讓我們憤怒與不齒的小人物,我們在批判和唾棄的同時,更應該反思事件背後所折射的社會問題,使其掀起推動社會進步與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