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場政治戰爭
美國失『野心』
對於美國,開戰初始,一切都很簡單:除掉薩達姆·侯賽因,搞掉他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後,在阿拉伯世界的腹地扶植一個親西方的新政府。
這些簡單的目的,在隨後的8年裡,付出了將近4500名美國人和超過10萬名伊拉克人的性命。即便如此,在撤軍時,美國人也不敢說,如今的伊拉克就是戰前他們想要的那一個。
這些簡單的目的,一個一個成為『野心』,美國撤軍之後,這些『野心』更難按照美國的意願去實現。
美聯社一篇回顧文章斷言,美國降旗撤軍的今天,人們還無法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評判伊戰。未來幾年伊拉克的命運,纔是真正評價這場戰爭的依據。但在美國一方,這場打了8年多的軍事戰爭,已然成為美國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戰爭。
疲憊2003年7月,兩名在返回營地途中的美第三步兵師士兵坐在車中休息。
混亂難以理解
美兵疲於應付
戰爭頭幾個月,美國人蒙受薩達姆政府軍的還擊;第二年,出現了以遜尼派武裝為主的反美抵抗;但到了2007年9月,美國人突然發現,曾經遭受薩達姆血腥鎮壓的什葉派武裝也揭竿搞起反美武裝活動。
薩達姆不容『基地』組織存在於伊拉克,盡管『基地』也是遜尼派。薩達姆走後,『基地』進駐伊拉克,成為反美的主要派別之一。
一亂就是好些年。遜尼派和什葉派武裝在伊拉克制造各類襲擊,讓美軍首尾難顧,應接不暇,疲於應付。一些西方媒體坦言,美國人不理解,為什麼美國軍隊幫助伊拉克人清除了獨裁的薩達姆,卻要遭受這些先前不曾預料到的抵觸情緒。
與硬碰硬的軍事交鋒相比,美國人更怕情緒上的對立。
2011年,華盛頓最大的驚訝是,伊拉克政府居然沒有挽留美軍留駐。盡管從美國國內政治角度出發,撤軍也有必要,但按原先設想,伊拉克至少應當是美國在那一地區的重要平臺。現如今,只能算是個歇腳點。
撤軍不是終點
美軍痛苦追憶
美國國防部長利昂·帕內塔12月15日在撤軍儀式上講話,讓美國士兵帶著『驕傲』離去。
美聯社評價,不去對比今天的伊拉克和過去的伊拉克哪一個更好,但明了的是,伊拉克現政府的負擔,遠重於薩達姆政府;盡管如今伊拉克有了更多議員,但相比過去,他們卻缺少一個共同的目標。美國人降旗收兵後的伊拉克,面臨一場更加艱巨的戰爭。
對於那些回到美國的作戰士兵而言,伊拉克戰爭,是戰爭嗎?它沒有拯救太平洋島嶼的那種場面,沒有諾曼底登陸的那種名聲,沒有民眾用花夾道歡迎士兵的影像記錄,它甚至沒有攻城略地後的那種穩固,美軍的敵人無處不在。
倒是汽車炸彈和人彈深刻地留在美軍士兵的記憶裡。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