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記者楊雪菲通訊員寇益)昨日,在河北區建昌道街婦女手工編織協會舉辦的迎新春手工作品展上,包括穿珠、鉤織、中國結在內的200多件精緻手工作品一齊向居民展示。這些作品均由社區裏的編織能手精心創作,穿珠“龍年宮燈”“雙龍戲珠”及立體中國結“發財蛙”等作品都是首次亮相。
“我這還差幾圈就編好5個了,劉姐您那進展咋樣?”“咱倆速度差不多。”在河北區建昌道街婦女手工編織協會,30多名婦女緊張忙碌着。在近期市臺辦組織的一次交流活動中,她們收到一份300只“招財蛙”銷往臺灣的訂單。該協會副會長呂敏稱,與以往結婚慶典或店面開業的訂單相比,這算是份“大買賣”了,更讓人高興的是能讓臺灣的同胞欣賞天津的手工編織品,感受津門文化。
據介紹,在臺灣當地語言發音上,“招財蛙”和“招財發”發音近似,由於有美好的寓意,所以小小的“招財蛙”非常受當地人青睞。去年“三八”婦女節前夕,河北區建昌道街一些具有一定技能的技術能手和喜好手工編織的下崗、退休婦女聚在一起,在河北區婦聯的幫助下,組織成立了建昌道街婦女手工編織協會,主要從事中國結、手工編織、彩珠編織及相關產品,開展了中國結、串珠、鉤織等一系列的培訓活動,先後製作了招財蛙、財源滾滾、天津之眼、春華秋實、水晶掛件等品種。
今年62歲的甄鳳英是手工編織協會的骨幹成員,彩珠編織是她的拿手絕活。退休以後一直賦閒在家的她,在朋友的介紹下加入了手工編織協會。對天津之眼摩天輪一直情有獨鍾的甄鳳英,決定自己親手製作一個彩珠摩天輪,爲此她先後五次來到現場進行“實地勘察”,在協會姐妹們的幫助下,歷時兩個月耗費9000多顆彩珠,終於製作出一個成品。目前,該作品已申請參加由市婦聯組織的婦女手工編織作品外觀設計大賽。“協會裏的姐妹們對我的幫助很大,很多串織技巧和靈感都是我們互相交流中得出的。”甄鳳英說。
圖爲編織能手們在展示一款新創作的“龍年宮燈”。
本報記者遊思行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