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改造前的展覽路
夜幕下的新街景
路中央有可供休息的長椅
沒有警示牌,沒有紅綠燈,沒有護路方磚,沒有保護性路障,英國最長一條“無障礙”街道2月2日在倫敦鬧市區正式開通。它的全新設計理念吸引了無數觀光游客。專業人士稱,它是21世紀城鄉街道的范本和藍圖。
換新顏名街更引人
“無障礙”街道即著名的展覽路,位於倫敦肯辛頓宮和海德公園之間,因道路兩旁博物館雲集而聞名於世,每年吸引游客1150萬人次,超過意大利威尼斯。
經過改造,這條長820米的街道去除一切傳統馬路應有的標志———警示牌、紅綠燈、路障,呈現一個寬敞、平坦的“共享空間”,行人、自行車、汽車彼此之間沒有隔離物。
路面用中國大理石鋪就,設計成縱橫交錯的棋盤圖案,別致新穎。人行道區和車道區以道路兩旁的下水道黑色井蓋加以區別,盲人也可通過腳底感覺到區分。
人行道區比原先拓寬了一倍,超過3.5米,可以容納更多行人。汽車在這條街道上的限行速度為每小時20英裡,比普通馬路慢1/3左右。
街道中間安裝了高大挺拔的路燈柱,與周邊的雄偉建築風格統一,相得益彰。
展覽路改造工程歷時3年,耗資近3000萬英鎊。其中,肯辛頓-切爾西皇家自治區出資1460萬英鎊,倫敦市長辦公室出資1340萬英鎊,威斯敏斯特市出資約100萬英鎊。
肯辛頓-切爾西皇家自治區負責人梅裡克·科克爾說,隨著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來臨,將有更多游客來此觀光。如果展覽路仍以狹窄人行道、擁擠交通的舊貌呈現,會顯得毫無吸引力,而且不安全。“我們的改造目標是,展覽路不僅匯集了眾多頂級文化機構,而且便捷安全。”
倫敦市長鮑裡斯·約翰遜說,改造後的展覽路給游客帶來全新的觀賞感受,因為它“目無遮攔,以人為本”。
無約束司機更小心
“無障礙”街道的設計理念是:當馬路上一切“保姆式”規定約束,包括各種警示牌、紅綠燈、路障,通通被清除後,駕車人會對自己的行為更負責任,行駛更加小心,與行人做更多眼神交流。
“他們在與行人進行眼神交流時,會更加警覺,”項目主要設計師傑裡米·狄克遜說,“他們在使用道路時,會更像一名行人。”
據狄克遜說,已有研究顯示,在路口拆除紅綠燈,能讓交通變得更加自由暢通,因為司機會更加小心謹慎。
他還注意到人們在這條馬路上的行為變化。“你看,人們在這裡自由漫步,有時會10個人一排,真是妙極了。”
倫敦交通局副主席丹尼爾·莫伊倫說,這個項目背後隱藏著奇妙的心理學規律:當你用警示牌和紅綠燈來控制交通時,駕車人會滋生一種心理:這是“我的空間”。於是,一旦有人闖入,司機會感覺好像受到侵犯。
“變燈時,如果有一位母親推著嬰兒車要穿越馬路,司機就會生氣,”莫伊倫說,“這個新項目更像是在超市停車場,司機知道四周都是推著購物車的行人,於是會小心駕駛。他們不會覺得行人侵犯了自己的空間,因此也不會惱怒。”
費思量改造多波折
展覽路已有百年歷史。1851年,倫敦舉辦首屆世博會之後不久,展覽路破土動工。如今,這裡是精英薈萃的文化社區,集中了大名鼎鼎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科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帝國學院、皇家藝術和音樂學院、歌德學院、法語學院、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和皇家地理協會等諸多藝術和學術機構。
由於缺乏規劃,這條街道始終面目模糊:它筆直、寬闊,好像承載了某種宏大的使命,但這裡最大的幾家博物館,大門都不正對著街道,其中還夾雜著不少最初的民宅,顯得不倫不類。它究竟是“文化大道”,還是居民區?如果是前者,則過於雜亂;如果是後者,又過於寬敞。
在英國,關於展覽路改造的討論和建言一直不斷。1994年,“阿爾伯特城市計劃”提出對展覽路及周邊區域進行全面改造,以迎接新千年的到來。但由於項目過於龐大,且涉及多家機構之間的協調,最終流產。後來,又有人提出對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進行大規模裝修,以其張揚、前衛的外表打破展覽路沈悶的氛圍,但也不了了之。
直到2003年,時任肯辛頓-切爾西皇家自治區負責人的莫伊倫提出他的“去障礙”街道改造方案。
在建築師兼市長顧問理查德·羅傑斯的支持下,倫敦就展覽路改造工程展開設計競賽,許多優秀設計師參加了角逐,最終傑裡米·狄克遜和埃德·瓊斯勝出。他倆曾主持過數項大型文化改造工程,包括國家美術館和皇家歌劇院的整修工程。
待檢驗眾口也難調
展覽路改造計劃獲得政府認可後,仍一路磕磕絆絆,遭遇諸多質疑,地方議會還曾一度被民間團體告上法庭,最終克服了種種問題纔得以完成。
質疑之一是居民的停車位問題。在這個路段,停車位比鑽石還要昂貴,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整個計劃就要泡湯。後來的解決方案是,在公共停車區域內保留部分私人車位,雖然有些不太協調,但也不算突兀。
另一大質疑來自盲人群體。他們強烈抗議拆除路障,建設“共享空間”,認為這個計劃“危險且違法”。一個名叫“導盲犬”的盲人慈善機構發起“向共享道路運動說不”的抗議活動,得到30個殘疾人團體的支持。直至2010年1月改造項目動工前不到一個月,“導盲犬”與肯辛頓-切爾西皇家自治區議會還在對簿公堂。
政府方面稱,拆除路障有利於老人、坐輪椅者和推嬰兒車的人出行,且改造方案中包含針對盲人的特別安排,如設置“觸覺界限”等,但“導盲犬”認為,“觸覺界限”未經檢測。最終,“導盲犬”的抗議未得到法庭支持。
“無障礙”的展覽路如今已呈現世人面前。這個“21世紀街道樣本”是否能做到皆大歡喜,仍有待檢驗。英國《觀察家報》認為,這是一個特例,英國類似的文化街很少,但其改造原則可以推而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