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雲南大旱造成損失23億元 |
烈日炙烤!水庫見底!河水斷流!水井乾涸!良田變焦土!雲南備受乾旱的煎熬!連日來,記者行走於雲南的多個山村、水庫、農田,實地采訪這場乾旱給當地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連續3年乾旱,已造成雲南631.83萬人受災,已有242.76萬人、155.45萬頭大牲畜出現不同程度飲水困難;全省直接經濟損失23.42億元,其中農業損失22.19億元。
保供水、保民生成為雲南各級政府當下的頭等大事。據悉,目前雲南省已有195萬人(次)投入抗旱救災,投入2590眼機電井、2124處泵站、8.89萬臺(套)抗旱機動設備,臨時解決了315.4萬人、155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臨時澆灌農田296萬畝。
吃水困難8公裡外取水1噸水要30元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石林的美譽,然而,連續3年的旱情,這種不積水的地層卻讓當地農民焦渴難耐。乾旱造成石林全縣4萬多人飲水困難。據悉,截至1月29日,全縣81座小型水庫壩塘已乾涸32座,1萬多畝莊稼絕收。總庫容196.7萬立方米的圓湖水庫如今水面不到原來的1/3,而新壩水庫則完全乾枯,綠水塘村的大水塘已經變成了一個大操場,村民可以在裡面開拖拉機。
當地村民介紹,自去年6月以來石林就沒有過有效降雨,每天只能去8公裡外的地方取水。石林縣圭山鎮的村民告訴記者,他們去鎮上的加油站等地方拉水,每噸要7塊錢,再加上來往油費,一噸水差不多要30元。
在羅平縣九龍鎮的湖底村附近,記者隨處可以看到,幾乎每一家的房頂上都有一個方形的水窖。正在刨地的尹蓮翠告訴記者,他們村子現在吃水很困難。自來水上不來,自家的水井又不出水,他們只好將自家房頂建成可以儲水的小水窖,每次下雨的時候,積蓄一些水,以後的日子就吃這些水。“有的家庭房頂上的水也早就吃完了,要跑很遠拉水。”
阿崗鎮位於羅平縣城西北部,在前兩年的乾旱中,這裡是羅平縣的重點抗旱區。阿崗鎮法郎村地處半山坡,村子裡的3口水窖只剩下一個有水,黑乎乎的水僅僅能蓋住水窖底部。正在水窖邊洗衣服的大嫂告訴記者:“村子裡面的3口水窖都已經完全乾枯,一根細細的水管成了全村人賴以生存的水源。”
目前,旱災已造成雲南631.83萬人受災。截至2月中旬,專家們在雲南首次運用國際領先的物探設備尋找地下水。目前,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已組織79臺鑽機開展地下找水工作,施工深井79口,已成井驗收20餘口,日出水量6300餘立方米,緩解了8.5萬餘人的飲水困難。
農業損失小麥基本絕收九成蔗區受災
受乾旱影響最嚴重的是農業部門,目前該省面臨著農作物減產、絕收、經濟損失不斷擴大的局面。因乾旱造成大春農作物受災面積達651.08千公頃,成災面積達376.17千公頃、絕收面積達62.48千公頃,全省直接經濟損失23.42億元,其中農業損失22.19億元。
“小麥已經基本上絕收了。”石林縣蒲草村村民老楊看著枯黃的麥苗告訴記者。“你看看這長勢,到現在了還漫不過腳脖子,怎麼會結籽呢?”阿路山村村民任建紅夫婦乾脆將還有點青葉的豆苗通通拔出,准備回家喂牛。
久不下雨對農業的影響極其嚴重,然而,相比之下,省內糖業的受害程度更大過別的農作物。雲南省是中國第2大蔗糖產區,常年甘蔗種植面積450餘萬畝。持續乾旱已經導致雲南省近九成蔗區受災,確定受災面積已達40萬畝,預計影響甘蔗產量150萬噸。
2月16日,記者在德宏州龍川蔗區看到大片大片的甘蔗還在田裡沒有收割,很多甘蔗已經開花。蔗農張德高告訴記者,當前是種植、生產的高峰期,許多糖廠由於供貨充足,無法一下子完全收購,就讓蔗農分塊收割,大量的甘蔗在田地裡來不及收割,很多甘蔗在田裡開花。“甘蔗開花,甘蔗的糖分會降低,影響榨糖質量。一般情況下,蔗農會在甘蔗開花前砍下榨糖,糖廠也會要求蔗農在甘蔗開花前砍下榨糖,但是由於糖廠無法一下子收購太多,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損失一天天擴大。”
乾旱還將導致春玉米、馬鈴薯等無法播種,影響整體收成。另外,目前雲南特色經濟作物烤煙應該開始育苗,但乾旱可能導致烤煙推遲移栽,影響煙農收入。
污染嚴重池溏垃圾如山河流變髒不敢喂牛
連續3年的大旱,讓雲南人體會到了“水貴如油”。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些吃水非常困難的村子裡,幾乎見底的池塘裡、小溪邊,僅剩的一點點水已經被嚴重污染。各種生活垃圾堆積如山,塑料袋、飲料瓶甚至醫療垃圾都在侵蝕著水塘。
在羅平縣阿崗鎮的法郎村,記者看到村子的一個大池塘已經接近乾枯,位於池塘中間不到3平方米的水面也變成了墨綠色,各種顏色的塑料袋漂浮在水面上。池塘岸邊,一堆堆的生活垃圾如同小山包。更令人震驚的是,緊挨著池塘邊的是一間村衛生所,衛生所門口正對著池塘,各種醫療垃圾隨處可見,輸液管、一次性針管、用過的棉球等,直接傾倒在池塘岸邊。
距離池塘不到5米就是村子裡的一個水窖,水窖底部一半乾枯,另一半剩下一點點水。一位阿婆站在水窖邊,用水桶一下一下地剮著僅剩的一點水。“這個水塘以前很多水的,水也很清,村裡的小孩子都可以在裡面洗澡抓魚。現在,你看看都變成什麼樣子了?”阿婆指著被污染的池塘痛心地說。
在羅平縣的牛街鎮附近,一條小溪從村子邊流過,小橋的下面,寬闊的河床和狹窄的水面上垃圾遍布。村民告訴記者,這條河以前是很寬闊的,村民在田間乾活,渴了就可以直接喝裡面的水。現在,水不僅少了,還被嚴重污染,都不敢用這些水喂牛了。
在乾旱的雲南,農村水污染現象不僅僅是羅平縣的幾個村子。在石林縣,記者同樣看到不少山村的河流池塘被污染,有的是被生活垃圾污染,有的是被小工廠的污水侵蝕。水污染和乾旱一道嚴重威脅著農村飲水安全。
據報道,截至2010年年底,雲南全省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達1240萬人,其中75%集中在山區、半山區。由於環境治理“重城市輕農村”,絕大多數環保資金都投向城市和工業治理污染,農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水利設施水窖大都乾枯水庫見底無法供水
水庫見底、莊稼枯死、吃水困難……這樣的情況早在2010年時便出現。當年3月視察旱情的溫家寶總理表示:抗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設施不配套,山區人畜飲水困難,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如今,問題依舊存在。
記者采訪途中,隨處可見公路兩邊的田地裡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各種水窖,出租車司機說,這些水窖大都是近幾年新修的。然而,這些水窖基本上都是乾枯的,有的水窖裡面髒兮兮的,成了“垃圾桶”;更有甚者,水窖裡面被填土種上了莊稼。而各種引水渠,也大多數是有渠沒水。
“水渠沒有水很正常。”路美邑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水渠的水大都是從水庫裡面放出來的。現在,很多水庫都已經見底了,即便沒有見底的水庫,水位也嚴重下降,根本無法供水。”
石林縣長湖鎮兩位60多歲的阿婆每天都要步行一公裡來到水窖取水。阿婆告訴記者,附近大部分水窖早就沒有水了,只有這個有水,還是政府每天派人從水庫運過來的,“這些水連吃都不夠,更別說抗旱澆地了。”
雲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2月26日的簡報稱,121件增蓄應急重點項目已全面啟動。35件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完工率29%,逐步投入使用發揮抗旱效用。
龍川縣正在修建水渠的村民告訴記者,不管怎樣,先把水渠修好,再慢慢地解決其他問題。
原因探析:
夏季風異常水汽減少
毀林破壞自然循環功能
雲南省水利廳網站資料顯示,雲南境內河流眾多,徑流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有908條,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58毫米,水資源總量222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3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近5000立方米。
然而,從2010年開始至今,雲南已經連續3年遭遇大旱。據了解,今年2月上旬全省河道平均來水量較常年整體偏少32%,去年汛末至今,全省河道平均來水量較常年整體偏少50%,有254條中小河流斷流、390座小型水庫乾涸。截至2月20日,全省庫塘蓄水總量43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17.7億立方米。
針對雲南連續3年出現乾旱,有氣象專家分析認為,這3年雨季降水偏少主要有4大成因:由於影響雲南的夏季風持續異常,輸送到雲南省的水汽減少;同時季風形成的低值輻合系統減少,致使與雲南上空對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對雲南的降水也不利;再加上2009年、2010年副高位置偏西偏強,在其控制之下,不利於降水,而2011年副高位置偏東,其外圍的水汽難以輸送到雲南。
然而,有網友卻給出了另外4種解釋:一、近20年來每到雨季,各煙草種植縣和鄉鎮大量發射防雹彈:由於雨季到來的時候,也正是烤煙生長的季節,為了保證烤煙的產量和質量,當地政府就大量地發射防雹彈。二、野蠻開采礦產資源導致地下水枯竭:部分地區水土資源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惡化。在石林縣,一問起哪個地方乾旱嚴重,村民就會提起圭山鎮,理由就是那裡有煤礦。三、瘋狂毀林破壞自然循環功能:近年來,當地為了發展經濟林,大量種植桉樹這種被稱作“抽水機”的經濟林。雖然桉樹是否造成乾旱還在專家的爭論之中,但當地村民卻說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現象:桉樹林區,寸草不生,“連螞蟻都找不到”。四、畸形的庫塘安全管理理念導致蓄水嚴重不足。已經連續2年的乾旱,清晰地暴露出當地水利設施的不足,大量的投入卻沒有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
乾旱的原因尚在探討之中,抗旱的措施也正在積極實施。在這場天災的背後,還有多少本可以避免的人為因素,也應該成為政府認真思考並積極解決的問題。